第(2/3)頁 說白了,汝南王還是沖著帝位去的,不是給他自己謀,而是給兒孫謀。 趙允讓當年進過宮,那時真宗無子,把他接到宮中,按儲君培養(yǎng)。后來,趙禎出生,他這個備胎就被送了回去。 十幾年前,趙允讓的兒子趙宗實也進過宮,那時候趙禎也無子,也把趙宗實當儲君來養(yǎng)。 可是,后來也生了兒子。所以,很不幸,他的兒子也從備胎的崗位上下來了。 嗯,這一家兩父子,都快成“送子觀音”了! ......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趙允讓現(xiàn)在掌控的權(quán)柄,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到這般氣候的。 可能是這一家兩父子當“替補”養(yǎng)成的毛病,對那個位置,有著超乎尋常的執(zhí)念吧! 可特么就這么忍著,這也不是我唐奕的風格啊? 明知這家人有害,你還動不了他,只能任由他活的自在,這個感覺是真不爽! 對于唐奕這個性子來說,就更不爽了。 那為什么不論是趙禎,還是唐奕,都不擔心汝南王會反呢? 還真反不了。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壓根就沒那個能力。 北宋皇權(quán)勢微,官冗職散,武人不振。這么做,可不單單只有壞處,也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 那就是,無所不在的制衡! 刨去其弊病和高昂的成本不說,單說這個制度,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皇權(quán)受相權(quán)的牽制,無法一言定天下;相權(quán)也同樣受到監(jiān)察制度、皇權(quán)、百官的掣肘。 而百官則因為職、權(quán)分離的關(guān)系,形成相互的制約。 同樣,軍隊也是處處制衡,大宋管軍隊的衙門口有兩個,一個是兵部三衙,一個是樞密院。 三衙有掌兵、帶兵之權(quán),卻沒有統(tǒng)兵、調(diào)兵的權(quán)力;樞密院正好相反,只有指揮調(diào)度的權(quán)力,卻沒有實際的兵權(quán)。 別看汝南王把手伸到了軍中,又把控了朝中重臣,可是然并卵,別說你想起兵叛亂,就算你是趙禎本人,想動軍隊都得一層一層的批下來。 所以,除非趙允讓將駐扎在皇宮左右的四十萬禁軍全部掌控了,否則,分分鐘把你轟成渣渣。 這也是為什么終宋兩朝,從來沒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全國性叛亂,也沒出現(xiàn)過,過于血腥的宮斗奪權(quán)的原因。 趙允讓控制幾個侍衛(wèi)沖個宮這個不難,想造反,不可能! 無所不在的制衡,無所不在的約束,別說造反了,讓你想翻個身都難。 因此,趙禎不怕趙允讓會反,這個時候反而好辦,曹皇后與苗貴妃臨盆再即,只要二人有一人旦下龍兒,趙允讓必然會亂了陣腳。 ......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