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是次要目標,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先讓他們吃飽飯。” “衣食無憂才能考慮其他的。”董中人堅持認為,唯有物質層面滿足了,才能要求精神層面的東西。 通古世界的凡人常年面臨饑荒,人吃人都時有發生,這種環境下出生的人,怎么可能是善良的。 善良的人在這種環境下活不下去。 董中人要做的,就是先制造一個能讓好人活下去的環境,解決溫飽,不僅讓他們吃得飽,還要吃得好。 董中人帶來的一批弟子,四書五經不見得學的多好,可論起行云布雨,耕種糧食,都是一把好手。 他們來到這里,不是簡單的教給凡人們如何修行,如何行云布雨,還要教導他們,修行有成后不能忘本,要用法術造福家鄉。 畢竟儒教總不能一直在這里。 儒教行走王變也在人群中,董中人認為王變的理論雖學的好,在九州也吃得開,但他卻忽略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 畢竟在九州,人人都不擔心這方面問題。 董中人想讓王變在通古世界,通過實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想不到你還有這種理念。”白宏圖像是第一次見到董中人。 “我一直都是這個觀點。” “儒教來了這么多人,怎么佛門就來了一個?”白宏圖好奇,他看到佛門只來了白裙赤腳,閉目少言,正在修持天眼通的香象菩薩,孤零零的站著。 “我沒讓佛門來太多的人。”江離搖頭,董中人能來這里,是經過江離同意的。 “我問悟止,佛門的人來這里能做什么?他說佛門可以勸人向善,讓人們放下爭執,半點不提吃住。” “悟止說的很理想,卻不現實。我便只讓他們派少量的人留下傳承,看看這個世界的人能否接納佛門。” “其他門派也是如此,他們不僅是來看于豐的,還是為了將本宗派的修行方式當做機緣,分散在各地,等待有緣人。”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