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毅帶著王俠走出了三層小樓,或者說是他們北華對外貿易公司的辦事處,徑自向著莫斯克銀行的方向走去。 車子在市區疾馳著,沿途能看到許多市民從國營超市里面喜滋滋的走出來,懷中抱著許多罐頭、面包,還有牛奶。 這些不全都都是龍國的產品,也有一些是歐洲方面的貨物! 事實上,毛子國這些年一直在向歐洲進口物資,尤其是糧食,這已經成為了毛子國的傳統。 盡管眼下的鋼鐵聯盟是全球面積最大的國家,他們有著千里沃土和廣袤平原,甚至在鼎盛時期,都要強壓漂亮國一頭。 這樣實力雄厚的鋼鐵聯盟,再加上遠算不上稠密的人口分布,起碼光從耕地面積和糧食種植上來講,應該不會出現糧食短缺的問題。 而且即便是在黑暗的沙俄統治時期,也曾經向歐洲各國都出口過糧食,所以在高層看來,解決百姓溫飽一直都不是什么問題,甚至于這壓根兒就不是一個問題。 然而進入聯盟時代以后,這個威壓整個歐洲的世界領土第一大國,卻連國內的糧食都無法供給,需要從國外進口。 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問題,首先,就是二戰期間導致了聯盟的糧食生產遭遇了巨大破壞,無論是糧食的產量,又或者是供應量,都急劇銳減,戰爭結束以后,一時間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糧食供應需求。 除了早些年的戰爭因素以外,與當時的政治體制有著緊密關系。 1918年到1921年,聯盟在農業上實行的是余糧收集制,當時的農民除了他們自己的種子和口糧以外,所有的糧食全部要被政府收走。 這就導致了農民異常不滿,勞動積極性大幅下降,他們甚至寧愿餓著,也不愿意耕地種糧,自然,這一時期聯盟的農業受到了巨創。 接下來就是大胡子時代的農業政策,這一時期聯盟的農業稅極高,但是糧食的征購價格卻又極低。 而且當時如果用拖拉機來耕地,還要征收農業35%到45%的收成,當作拖拉機的使用費,這樣一來甚至比馬耕地還要貴很多。一個國家想要在這種制度下想要搞好農業,簡直是天方夜譚。 其實聯盟時期,高層領導人并非沒有意識到糧食問題的嚴重性,也曾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例如,小光頭就曾推出玉米政策,農業稅收也比以前要好一些。 但是,此時的集體農莊又出現了管理不善等問題,再加上大力推廣玉米種植措施不當,導致聯盟不但沒能解決糧食不足問題,反而出現了一次嚴重的糧食危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