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一舉三得-《大明最狠總兵》
第(1/3)頁
姜瓖道:“有何特殊,但說無妨!”
趙天麟道:“流民之所以成為流民,除了天災外,更多是人禍,許多小農戶土地被大地主、劣紳巧取豪奪,或是無地耕種,或是佃戶耕種之地說成抵不上田租、或是自耕小農戶歉收交不上賦稅,在大同鎮防區,就有許多土地是被巧取豪奪,若將軍敢于把這些土地沒收,分給百姓耕種,自然可解決流民問題。大同鎮下轄十四衛、三所,軍田絕大部分被侵占,若能把被侵占軍田收回來,分給流民耕種,可解決數萬戶流民;讓流民成為軍戶耕種,又可為將軍提供軍糧;讓許多人吃飽飯,他們定會感激將軍,能為將軍爭取民心。那是一舉三得。”
他徐徐道來,姜瓖不斷點頭認同。
“將軍乃一鎮總兵,解決大同鎮軍田被侵占問題,乃是將軍職權范圍,管起來名正言順,就算是朝廷言官都找不到彈劾將軍的借口,只是這樣做會得罪很多人,就看將軍有沒有這個膽識。”
趙天麟說完后,注意著姜瓖的神情,等待著他的答復。
姜瓖沒有絲毫不悅,在書房內來回踱步思索起來。
明朝的衛所制度,構想源自于隋唐的府兵制,寓兵于農。
衛所制,由軍戶耕種軍田,需要打仗的時候調集士兵應戰,無事的時候,士兵除了訓練,需要在分配的土地上勞作,除滿足自身需求外,給所在衛所上繳一定數額糧食,以達到衛所自給自足的目的。
憑借著這項制度,明朝不需要花費百姓的一粒米便可以供養起數量巨大的軍隊,可以稱得上是朱元璋的驕傲了。
在明朝初期,衛所制度曾經發揮巨大作用。
明初全國所有衛所加起來,共有兵員兩百余萬,只要有戰爭需要,不需額外花糧食,就可動員大量士兵參戰。
但是衛所制度后來卻暴露出了諸多弊端,最終全面崩潰。
被劃為軍戶的衛所士兵,子孫世代皆是軍戶,難以脫籍。
明朝重文輕武,軍戶被人看不起,地位甚至還不如自耕農。
更為嚴重的是,由于軍田不斷被軍官、豪強侵占,明王朝又沒有有效措施抑制,以至于失去土地的軍戶大量逃亡,要是不逃亡,只會淪為軍官的奴隸。
在正統三年(1438年),明朝兵部有過全面統計,全國所有衛所逃亡士兵加起來竟達1633664人,這時開始有募兵之舉。
到了明末,衛所制度幾乎完全崩潰,皆采取募兵制。
明朝建立后,設立數百個衛所,由五軍都督府下轄的都司管轄。
都司設立都指揮使,正二品,每個都司管轄若干衛所。
至于都司數量,各時期有增減,最少時有十三個,最多時二十一個。
明朝的每個“衛”有5600名軍人,設立衛指揮使,正三品,一般每衛設左、右、中、前、后5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1120人,每個百戶所120人。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时尚|
唐海县|
伊金霍洛旗|
达孜县|
炎陵县|
丰原市|
慈溪市|
黔西县|
延安市|
徐水县|
木兰县|
宁乡县|
溧水县|
灵璧县|
南汇区|
星座|
宣城市|
正定县|
宝坻区|
囊谦县|
拜城县|
会理县|
商河县|
通化县|
隆德县|
灵山县|
盐城市|
吕梁市|
泸州市|
葫芦岛市|
专栏|
如东县|
安福县|
偏关县|
会泽县|
承德市|
齐河县|
大关县|
迁西县|
奈曼旗|
安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