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下方人群一陣騷動,那金色法貼的內(nèi)容大家都看見了,沒想到這西去取經(jīng)還能得到佛陀金身正果。不少人不禁暗自后悔,剛剛為什么沒有第一時間上前請命。同時看向玄奘的眼神帶了一絲嫉妒。 ‘這和尚,還真是好運氣。’不少人這般想著。 還有一些人則是看到了更多的東西。比如正在李世民近處的長孫無忌。 ‘陛下果然還是和觀音菩薩對上了,聽陛下的口氣,這不滿由來已久。雖然陛下不懼那觀音菩薩,卻被言語相激答應(yīng)了西行取經(jīng)之事。這口氣,陛下怕是咽不下。’ 長孫無忌想起剛剛李世民與觀音菩薩對話時,話中的質(zhì)問和冷漠,不禁想到。 ‘佛門,怕是也不好過了。這些僧人,大禍臨頭還未知。’隨即搖了搖頭,心中感嘆道。 李世民掃視眾人神情,眾人心中所想倒是也猜了七七八八。那些低級官員和一些所謂的高僧多還是關(guān)注點在玄奘身上。可是真正摸爬滾打,心思縝密的老狐貍關(guān)注點卻無不在自己身上。 此前站在自己身后的多就是這些老狐貍和那些一根筋的武將。 此番長孫無忌心中所想的那些其實也正是李世民想讓他們認為的。 質(zhì)問的口氣,讓他們下意識覺得自家陛下與觀音菩薩是平等甚至高處一頭的。 而后面佯裝生氣,則是在維持了觀音不翻臉的情況下加深了這種印象,又留給他們自己和觀音菩薩的矛盾更加激化的感覺。 同時讓他們覺得,讓唐僧去取經(jīng)不是自身妥協(xié),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信譽。 “既然水陸法會是為了超度亡魂,而超度亡魂又需要大乘佛法,那這水陸法會便暫且停止,待玄奘西去,取回大乘佛法,在重新舉行。玄奘,你打算幾時出發(fā)?”李世民看著心思浮動的人群,說道。 “待貧僧前去收拾行李,明日一早,便出發(fā)西行。”玄奘神情淡然,語氣卻有一些急切。 “既如此,明日朕攜百官為你送行!” …… 第二天一早。 玄奘一身行腳裝束上了大殿,大殿中文武百官矚目。 行到御前,行禮拜別。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