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五百五十六章 結賬的一天-《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2/3)頁

    剛才,估計已經有一個小時了吧?這段時間,我在做什么呢?我遇到什么呢?怎么都想不起來?那么,我如果是傻了,怎么可以隨大家一起回到座上的?我如果還清醒,怎么完全沒有記憶思維與情緒?

    沒有思想活動,沒妄念與話頭,沒有自我。因為“我思故我在”,我沒有思,我在哪里呢?

    我已經不管他們說什么了,我在這個疑問中,發愣。

    好像沒有說話了,我才回過神來,發現,見性師正看著我。我盯著他,目光交流的那一瞬間,他好像對著我有笑意。

    結果當我停在這笑意之中時,見性師起身,他離開了。而法露師又走了進來。繼續他的開示。

    “今天我想講一下粗心用功和細心用功,也就是有心用功和無心用功。什么叫‘粗心用功’呢?就是我們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妄想多雜、粗重,用功太粗疏,不細密,心是粗的,氣是粗的,念頭也是粗的,不能成片,常常被妄想拖到別的地方去了,這種粗粗用功,就叫‘粗心用功’。粗心用功因為‘心是粗的,氣是粗的’,所以很難把功夫抓住,很難使疑情起來,即便偶爾起來了,也難于保持住,延續時間不長,過一會兒就沒有了,沒有了之后,又起來,它又有一點,有了一點,時間又一長,又消失了。所以粗心用功,它的力量不大,時間不成片,容易失掉。失掉之后,要把它再提起來,卻很不容易。原因就是,你在用功的時候,心、氣、念都是粗的,功夫是斷斷續續的,不綿密。”

    我已經不太細想他所說的過程了,也不分辨法露師所說用心的粗細,我只是對成片、綿密這兩個詞,仿佛有更深的體會,剛才那種情況,是什么狀態呢?

    “那么,功夫怎樣才能由粗變細呢?要知道,功夫的細不是你有心去細的,有心去細是細不了的。功夫用久了,它會慢慢變細的。前天我講過,一個人活了幾十年,一天到晚打妄想,形成了一種習氣,要不打妄想是很難的,你不有意打妄想,它也會自動打妄想的,這都是我們自己一手造成的,怪不得別人。為什么會這樣?時間久了,習慣成自然。各位想一想,你活了三十歲,有沒有用十年的功夫?”

    他是不是在說我呢?我仿佛面對著他,他也只面對我一個人,他所有說的話,仿佛是對我一個人專門說的。我記住了,他說:“你活了三十歲了”。正是,我三十了。

    “時時刻刻都在功夫上,你的功夫也會越來越細的,這很自然。粗心用功夫,好比上下兩層,上面是用功夫,參‘念佛的是誰’,反反覆覆,來來去去地參究,找這個念佛的本來面目,下面呢,盡是妄想,煩惱,它們還在翻來翻去,一刻不停,像一鍋開水,吵吵鬧鬧、上上下下的。這種情況,我昨天講過,大家不要怕,怕它也沒有用。它翻它的,你搞你的,不要有心跟它斗,不要起煩惱,你只管心平氣和地去用功,因為你是粗的,它是細的,但是時間久了,你也會細的,那時就該它走人了。要知道,打妄想也是這個心,用功夫還是這個心,等到用功夫和打妄想合到一塊去了,那就好了,那時,你有了功夫就沒有妄想,有了妄想就沒有功夫。”

    或許,今天,我這個狀態,是細用功的開端,是個消息呢?我稍微興奮了一下,馬上警覺到:興奮,是不對的。

    “所以說,粗心用功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小過程,而是一個大過程。因為我們的思想、功夫太粗了,還沒有細下來。我們要想把功夫細下來,還要從功夫上來細,功夫做細了,這才是真正的細。如果我們不從功夫上來細,而是有心地去想細,那會細出毛病的。所以,用功的人,一定要在思想上去細,思想細了,功夫自然就會細的。功夫不是說你叫它細它就會細,要從功夫上細,不要有心去細,有心去細,那是錯誤的。從粗心用功到細心用功,這是一個自自然然的用功過程,功夫到了,它自然會細,你不叫它細,它自己就會細的。”

    不是想細就能細,水到自然成,我剛才是那樣的情況嗎?

    “接下來講一講有心用功和無心用功。我們現在的用功都是有心用功,因為我們用功都是有意的,念念都是有心的,并不是自自然然的。而無心用功則是自自然然的、無意的在用功。無心用功并不是說沒有心,像木頭一樣,它只是不起‘去用功’的念頭,它的用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有意著念,它往往是不參自參,不疑自疑,不照而照的。我們開始時都是有心用有意著念,到了無心用功的時候,它就成了一種自然,你不用著意,它就會自動去參。無心并不是說無一切心,無自性,若認為沒有自性,沒有用心,那又是錯誤的。實際上,盡管我們沒有去參話頭、去觀心的念頭,但客觀上在自動地參話頭、觀心。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自然,自動去參。一個下意識的習慣,根本不需要思考,也與雜念無關了,從理論上說,那當然是很得力的狀態。

    “從有心用功到無心用功,這中間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也是一件功到自然成的事,非有意求得。有意去求,總是有心,不可能是無心。功夫沒有達到無心的地步,疑情便不能打成一片,疑情既不能打成一片,開悟就沒有指望了。所以,你們要想開悟,必須從有心用功進到無心用功。到了無心用功并不就是完事了,還隔著一重關,還必須破了這重關才行。功夫到了無心的地步,才可以說疑成了一團,打成了一片,這個時候能不能桶底脫落,那要看你的時節因緣,時節因緣一到,一句話就悟了。”

    即使我剛才算是暫時有點打成一片的消息,那還早得很。即使真打成了一片,離最后桶底脫落,還有一個個的關。

    “所以用功的人到了無心的地步,還要破一重關,這一重關不破,還是不行的。古代有個禪和子講,去年窮,還有卓錐之地,今年窮,窮到底,連卓錐之地也無。錐子雖小,但還是有。只要還有一點點東西牽系,就不行,因為那還是有心,還是有生死。到了連錐子這么一點東西都沒有了,才算是到了無心的地步。當我們的功夫到了‘連卓錐之地也無’的地步,開悟就有了可能。”

    完全沒有自我,剛才我還有個“我在發呆”的意識,所以,算不得什么。既然算不得什么,我的神經就松弛下來了,認真聽法露師開示。

    “我們講到細心用功夫,怎樣才算細呢?要細到什么程度呢?這里我想講一個公案:當年四祖到南京去,看到附近山上氣色很好,就上去了,在那兒,他看到有個叫懶融(牛頭法融)的禪師住茅棚,打坐的時候有只老虎給他看門。四祖見了這只老虎,心中一驚,懶融禪師就講:‘還有這個啊!’四祖不作聲,直接走進茅棚,在打坐的蒲團上寫了一個‘佛’字,請懶融禪師坐,懶融禪師不敢坐。四祖就說:‘你也還有這個。’要知道這兩個人都是很有見地的,功夫都是用得很好的,他們之間談禪話道,談得很投機,也談得很晚。”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部县| 甘泉县| 河源市| 石门县| 韶山市| 宁远县| 保康县| 长武县| 永济市| 芦溪县| 疏勒县| 铜鼓县| 和硕县| 吉首市| 贡嘎县| 漳浦县| 亚东县| 巴彦淖尔市| 岑溪市| 东明县| 祁连县| 孟连| 长宁区| 沂水县| 宣汉县| 夏河县| 加查县| 津市市| 曲松县| 仲巴县| 神农架林区| 米脂县| 碌曲县| 云浮市| 凤阳县| 桃源县| 全南县| 嘉兴市| 朝阳区| 六枝特区|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