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如何看名將-《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2/3)頁
后來蘇軾為此寫過一篇短文,說:到了蘇軾,就已經發展到將衛青視為奴才了。而蘇軾已經是宋代非常優秀的頂尖人才了。
這樣,一個韓白衛霍級別的名將,在司馬遷的筆下就變成了一個諂媚的奴才。并在文人墨客的描述中,變成了“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衛青不敗是走運,李廣不能封侯則是由于倒霉。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沒有取得成功,沒有能力上的原因,全都是別人不好。這種無病呻吟沒病也要吐上三斤血的病秧子文人風氣,我一直是很看不起的。
當然,通過閱讀原始資料,盡管司馬遷在李廣傳里的記載有問題,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比對客觀事實,破除一部分謬誤記載造成的迷霧,抽絲剝繭捕捉到一部分真相。雖然不是說所有的真相都可以剖析出來,但是破除一部分,也足以讓我們超過依舊陷在迷霧中的人。明人黃淳耀說:“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
邏輯和理智,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不要相信那些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鬼話。首先,歷史是掌握話語權的人書寫的。其次,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這些記載探查到一部分真相。因為還有一句話:
你可以永遠欺騙一個人,也可以暫時欺騙所有人,但是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
在衛青與李廣的問題上,如果我們注意分析,就會注意到一個細節。當我們通過課本學習歷史的時候,讀到衛青多次出塞、鏖戰大漠南北的篇章,都會覺得這樣一個大軍統帥是一個英雄。但是當我們去看司馬遷所寫的、細節十分豐富的歷史記載,衛青似乎又變成了一個諂媚的奴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區別呢?
原因很簡單。一個因素是我國歷史課本和司馬遷之間的記載,存在明顯的不同傾向。還有一個根本因素在于,我國歷史課本在講述歷史時,無意中堅持了“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這一哲學原則。
我國歷史課本拋開了那些浮華的表面紋飾,拋開了大量的、對于漫長歷史來說意義不大的細節,將重點放在事情的主要性質方面。這樣就在無意中拋開了最初歷史記載中添加的那些有意引導讀者判斷的細節,拋開了那些摻雜著書寫者本人感情、判斷在內的因素。
與此相反是英美國家常用的教學手法。他們喜歡拋開事情的主要方面,然后將經過精心挑選的歷史細節拿出來,誘導學生做出結論。
如果拋開一切虛妄的細節,集中去看事情的主要性質,那么衛青李廣的事情很簡單:在漢朝對匈奴多年不勝的情況下,衛青帶兵出戰,不但屢戰屢勝,而且決戰必勝。
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司馬遷在次要方面添加的、試圖干擾讀者判斷力的無數細節,什么漢武帝對衛青不尊重啊,什么李廣深得軍心啊,在拋開細節、抓住重點的講述中都消失了。
其實,如果我們足夠關注整體,善于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我們甚至還會發現一些在歷史整體上應該存在、但是在歷史記載中缺失的細節。
比如說,在歷史上,衛青第一次聞名于世的出戰,就一直打到了匈奴祭天的龍城,斬首七百。乍看起來,斬首七百只是很小的勝利。但是有句話叫做“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我們同時要記得,當時是五路大軍出擊,與衛青同時出塞的名將李廣,被無數文人墨客詠懷的李廣,他的戰績是全軍覆沒、自己被俘。而那些在司馬遷的記載中被說成是愿意追隨李廣作戰的士卒呢?看到“全軍覆沒”,我們就會知道,歷史上真正的細節就是:
第一,那些可以證明士卒都愿意追隨李廣的士卒,要么死了,要么被匈奴抓去做了奴隸。換句話說,所謂李廣善待士卒、士卒樂于追隨這樣的“結論”,是沒有人證的,全靠司馬遷一張嘴。其實就算是一度有人真的愿意追隨李廣,那又有什么意義呢?打又打不贏,人又死了。
第二,衛青的能力要遠在李廣之上,這是司馬遷都無法回避的事實。這樣,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司馬遷對李廣的美化就迅速崩塌、對衛青的詆毀就全盤失敗了。
有人解釋說,之所以龍城之戰衛青獲勝而李廣失敗,是因為匈奴以主力對付李廣。這個解釋也是說不通的。因為后來漠北決戰的時候,衛青同樣在意外的情況下與匈奴主力決戰,衛青仍然勝利了。你遇到敵人主力就輸,人家遇到敵人主力就贏,怎么說也是別人比你強。
當時漠北決戰的形勢是這樣的:衛青分兵,將麾下五部將軍中的兩部李廣和趙食其兩位將軍派出去。二將軍合軍,離開大隊從東道迂回。然后衛青部在本部兵力單薄的情況下與匈奴主力遭遇。
戰前,漢武帝的作戰安排是以霍去病打擊匈奴單于,衛青部的實力本來就弱一些。不料匈奴單于親率大軍與衛青決戰,敵人比預計要強大得多。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分兵后李廣部在戰后才趕到,衛青自己的實力又進一步下降了大約五分之二。
衛青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打出了一場漂亮的反擊,打垮了匈奴主力。雙方決戰時,衛青派出五千騎兵出擊,并嘗試包圍敵軍,而匈奴出戰的兵力逾萬,匈奴單于卻因為衛青的操作,誤判衛青部多于自己。打到最后,匈奴單于率先逃走,并失蹤十余日。
隨后,衛青追亡逐北,打到了匈奴的趙信城,燒毀了匈奴的糧食儲備,然后從容撤回。這一戰如果和龍城之戰時李廣的表現對比,簡直就是判若云泥。
在漠北決戰這樣突然的決戰中,奉命迂回包抄的李廣,并沒有及時趕到。一直到幾天之后,經過艱苦戰斗凱旋而歸的衛青,在安全的大漠以南,看到了帶著完整的部隊“奉命”等待匯合的李廣和趙食其兩位將軍。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南|
宜川县|
和硕县|
当阳市|
绥江县|
陆良县|
浮梁县|
徐汇区|
阿拉善右旗|
政和县|
邮箱|
龙陵县|
东阿县|
文成县|
德惠市|
旌德县|
双城市|
杂多县|
利辛县|
祁连县|
屏南县|
措勤县|
泰州市|
屏山县|
色达县|
原平市|
蓝山县|
澎湖县|
云霄县|
湖南省|
昌乐县|
景洪市|
姚安县|
丹寨县|
前郭尔|
临潭县|
武乡县|
武宁县|
新昌县|
尚义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