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一百六十八章 宗教的兩端-《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2/3)頁

    這就涉及迷信的第二種原因:愚昧。不是說科學可以解釋一切,但科學精神卻是寶貴的:按實踐說話,拿出證據來。

    當然,關于證據,由于中國古代文化的思維習慣,導致很多中國人沒有思維的邏輯。比如三嬸的夢,在迷信的人看來,就是證據。要不然,她說洞堰塘有鬼,后來就死了人,你怎么解釋?當時,這個質問也確實唬人,反正我是答不出來。今天,當我有一定的邏輯思維習慣和科學素養后,我就可以回答了。從正面回答:1、這個堰塘比較深,是可以淹死人的,況且,以前也淹死過人,那時三嬸也沒做夢。2、從淹死人的偶發比例來看,這件事實屬正常范圍。3、這人是外鄉來的,不知道三嬸的警告,所以,他去游了泳。再者,他不知道水里有這么冷,他更不知道,這么冷的水會讓人抽筋,所以,他也就不知道他被淹死的概率就更大了。故,他被淹死純屬正常統計概率范圍內的偶發事件。

    當然,還有反證法:1、三嬸夢見有鬼就真的有鬼了?2、鬼真的要害死人?3、這個人真的是鬼害死的?4、誰看見鬼了?有證據嗎?當然,如果按這樣追問下去,我還可以問:三嬸是不是真的做過這個夢?但是,這個問題有拷問三嬸人品的意思,作為鄉親,沒有人問得出口的。

    中國在這方面走的彎路太多了,自從科學傳入中國后,也有一部分優秀的知識分子,不在故紙堆里找答案,而是走出去,看西方,中西融通,總比閉門造車強。

    有沒有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窮其一生探討中西文化之異同,得出值得借鑒的知識呢?

    我最近就在尋找這些書籍。其實,我讀書,也屬于單純的求知導向,因為我不追求文憑、論文、名譽之類的東西,我只是想明白答案。

    這方面的大家也還是有的,比如馮友蘭、章太炎、梁漱溟,他們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還比如胡適、紀羨林等人,他們是以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我不妨看看,他們思考的過程。

    但是,看他們的書確實比較困難。比如對“國學”的興趣,是今天人們興起的風潮。但第一個提出國學概念和進行系統梳理的卻是章太炎,我為什么首選他的書來看呢?這里有幾個原因。

    首先,他是處在中西文化對撞最激烈的前沿。他所處的時代正是西學東漸最激烈的時代,以當時世界為例,日本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學生,從明治維新后改為西學為體,國家獲得巨大振興,不由不讓中國知識分子警醒。再加上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的處處失敗,導致文化上的自卑,這是最低落的時期。第二,他是有學術能力的人。他的中國古代文化修養在當時的中國,是數一數二的,他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和鑒別也是數一數二的,可以說是學貫中西,避免了一些所謂自說自話的大師們的意淫。第三,他是有實踐成果的人。他是一名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中,他是元老,具有很深的政治實踐功底和經歷。從政治改造和經濟改造來說,他有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并且取得了部分成功。成功者的學術,至少避免了發牢騷的傾向,實踐者的學術,至少避免了妄自尊大的傾向。第四,他后來的學術成果和思想轉變是令人驚奇的。他沒有門戶之見,不固守儒家一隅,甚至對道家、佛家也表示了尊敬。他曾這樣評價佛教:讓上智之人,不得不信;讓中智之人,不能不信;讓下愚之人,不敢不信。上智之人服真理,當看到真理,就不得不信了。中智之人愛挑毛病,挑不出毛病,就不能不信了。下愚之人怕因果,佛說因果,就不敢不信了。

    我最近閑著沒事,以為自己可以輕松看完他的《國學講義》,誰知道,我遇到了雙重困難。第一個困難,就是按章太炎所處的時代,他有時用文言文,來講述他所知道的西方哲學概念,這就讓我理解起來比較費力。第二個困難,就是他講的古文經學,專業性太強,對于從來沒經歷過這方面訓練的人來說,好多專有名詞不太清晰。我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就反復讀,大致上知道點大概意思就覺得比較滿足了。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自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笑了,陶淵明不求甚解,不會是像我這樣吧,沒完全讀懂?

    讀了他的著作后,始終有一個感覺,就是中國古代,偽造的書籍多,沒用的學問多。但有用的學問也不少,主要在先秦。但有些基本的概念倒是建立起來了。比如,道家學問中,分出兩個流派,專門在政治上下功夫的,成了后來的法家;專門在出世超越上下功夫的,成了后來的莊子。但都與后來的道教沒什么關系。比如佛教傳入中國,并不是完全沒有文化根基,莊子的《齊物論》早已在知識界深入人心,佛家的眾生平等也就有了傳播的基礎。

    對西學了解比較深刻的中國知識分子,對學術和專業的劃分比較精細,用詞比較通達,他們的書看起來倒不那么費勁。這樣的人物比較多,比如寫中國哲學思想史的馮友蘭、講邏輯學的金克木、研究古代印度文字的季羨林等,他們都擅長用西方知識的體系工具,將中國古代文化作研究對象,得出一些新穎的結論,我也大概瀏覽了一遍。

    香港的饒宗頤,屬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人,雖然他處于西方文化最盛的香港,但也立足于世間,不可謂不是奇跡。

    他的書中,評述了傳統文化中的大量問題,很讓我開眼界。

    他引述的一段評價參禪的詩句,很有意思:“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我看到這句后,大呼過癮。

    大家閨秀頻繁地呼叫丫頭小玉的名字,不是叫小玉有什么事,只是要讓墻外的情郎聽到自己的聲音。他引用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呢?參禪本身并不是佛法,但可以勾引佛法的產生。或者叫做敲門磚的意思,磚設計出來是砌墻的,但也可以用它來敲門,聲音大,不傷手。那么,學這些文化傳統方面的東西,是否也可以成為我學習《周易》的敲門磚呢?或者,反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