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407章 查案的同時,順帶滅個國 貞觀殿內。 李弘正在批閱奏章,很快疲憊地按了按眉心,又看向屏風上的木牌,開始記憶。 不過記了片刻,他不得不承認,自己完全沒有武后那般旺盛的精力。 在給予五位輔政大臣權力的情況下,每日處理政務已經堪堪到達身體的極限, 干不了多少事情了。 正在這時,內侍入殿稟告:“陛下,李閣領求見。” 李弘頷首道:“讓元芳進來。” 李彥將金仁問和李敬業帶回內衛,交給笑吟吟的丘神績接待后,就入宮覲見,稟告案情進展。 李弘對于十多年前的舊事興趣不大,直到聽到那醫士可能出自新羅, 眉頭才微微一凝,再聽到英國公李敬業為金仁問出頭, 頓時露出不悅之色:“如此輕佻之輩,如何當得起九卿的責任?” 這話就很重了,幾乎注定了李敬業在太仆卿之位上干不久,李弘又道:“他既與此案有關,內衛就好好查清楚,不必擔心那些勛貴子弟,若有本奏來,朕自會與他們言明!” 李彥從不懷疑這位圣人的擔當,不過別看現在關中本位的影響消退,但關中勛貴子弟的能量依舊不容忽視, 因此進言道:“陛下,對待關中士族不可刻意打壓, 引發反彈,只要提拔才能之輩上去,那些庸碌官員的日子, 自然就會越來越不好過。” 李弘微微一笑:“元芳真是快人快語,朕也正是這般想的。” 李弘承襲的是李治路數, 對于高門士族采取壓制態度,武周時期則是純粹的打壓。 打壓世家確實很爽,但結果卻是社會動蕩,百姓遭殃,國內大局不穩,關鍵是那些世家也不會就此消亡,同樣占據著大量的政治資源,尤其是骨頭最軟,跪得最快的,依舊能把持權勢,所以武周統治結束,世家該怎樣還是怎樣。 李弘知道李彥和關內勛貴子弟向來不合,見他行事從不逾越內衛的職權范圍,心中更是滿意,起身道:“元芳你來得正好,看看這塊屏風,這是朕從太后那里得來的,這上面可都是江淮之地的刺史。” 李彥來到李弘身邊, 見他對屏風頗有些愛不釋手, 微笑道:“陛下對于漕司的轉運使,已有安排了?” 李弘道:“你舉薦的狄懷英是大才, 此次江南之亂多虧有他,江南一路的轉運使朕屬意于他,至于其他各路,元芳可還有如狄懷英般的人才舉薦?” 李彥搖頭:“依臣之見,狄懷英之才,北斗以南,惟此一人而已,才放心他出馬,如這般能臣,臣實在舉薦不出其他了。” 李弘有些詫異:“沒想到元芳對狄懷英的評價如此之高,那確實是朕貪心了……” 他微微嘆息:“但轉運使第一批人選的確立,關系到這個司部能否改變地方僵局,實在至關重要,朕欲廣招賢才,卻又擔心那些人還是改變不了地方局勢。” 李彥道:“地方吏治在歷朝歷代,都是中央皇權希望解決的問題,陛下能開漕司,已是明君圣舉,不可操之過急。” 李弘有些不甘:“若能有太后輔政,朕就能多安排些得力人手,可她一旦涉政,恐怕就不安于現狀了。” 既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當年李治和武后對待臣子就是這樣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