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武后心想說到你愿意聽的了,就是遵我之命,說到不愿意聽的,就要禁我足,九五之尊真是好。 趁著氣氛緩和,她又開口道:“李元芳舉薦的那位狄懷英,在江南之地如何了?” 李弘露出笑容:“目前傳回的捷報所見,往江南的諸多巡撫使里,以狄懷英最能安定地方,穩定民心,連朕都沒想到,這位大理寺丞能做的這般好。” 武后道:“那便是治世之才,他在大理寺處理滯獄萬件,人人心服,無一訴冤,看似震撼,然此等作為,不過是能吏而已,算不得干臣,若能安定江南,才是宰相之能,李元芳倒有識人之明。” 李弘有些詫異。 武后道:“怎么?詫異于我說李元芳好話?你娘娘我這點心胸還是有的,正如那李元芳也不會在你面前非議抹黑于我,若非如此,伱父親又豈會在龍馭賓天之前,讓我們輔佐你?” 李弘下意識地點頭。 武后鋪墊完畢,看似不經意地問道:“你新設的漕司一部,是什么構思?” 李弘謹慎地道:“主要就是各路轉運使,將漕運所需之責具體化,同時再審核各地財賦。” 他說話有所保留,但武后聽到審核各地財賦,心里就明白自己分析得沒錯,這個部門司職的權柄接下來將極重,故意道:“如此說來,這些轉運使會適當考慮關內官員了,畢竟你來東都,遭到關內士族反對,要給他們一個甜頭,施以平衡。” 李弘不悅地道:“這等平衡之術,不用也罷,朕要的是能者上,庸者下。” 谷槭 武后立刻贊道:“不愧是我與你父親的皇兒,關內士族沉浸于祖輩余蔭,一代不如一代,早該退位讓賢,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在朝中留下的老臣太多,讓他們退下,昔日東宮的臣子,也好安排要職。” 李弘皺眉:“這倒也不必,那些老臣并無過錯,又為我大唐立功良多……” 武后有些無奈:“你理會他們昔日的功勞作甚?他們這些年的高官,難道是白當的?老臣不退,如何讓新臣子上位?” “正如那李元芳,立下多少功勞,若不是你父親臨終所詔,至今還是五品,這官品職位,哪有公平可言,都是需要罷了!” 李弘啞口無言。 武后又道:“用過不用功,是高祖所言,針對的正是昔日的衛國公李藥師,當然此法不可多使,但對臣子恩賞絕對不能太過,尤其是那些老臣,該壓就壓,你既有意改制革新,締造盛世,朝局更要多用新臣,才能保持銳氣。” 李弘有些遲疑:“話雖如此,但不必急于一時。” 武后擺出語重心長之態,改變了稱呼:“陛下!執政沉穩,只能為守成之君,想要開創盛世,就決不可這般溫和,天子的仁德,向來是說給天下臣民聽的,不能成為束縛你自身的枷鎖!你可知如今的朝堂,為何能這般穩固?” 李弘心想這難道不是因為我仁德,有些不服氣地道:“請娘娘教我。” 武后淡淡地道:“那是因為你父親重立內衛,并且任用了李元芳、狄仁杰、丘神績這等擅于破案斷案的臣子,他們近幾年緝捕了多少高官?若無這些殺戮比襯,又有多少官員念著你的仁慈?” 李弘沉默片刻,不得不承認:“有些臣子確實會這般……” 武后道:“朝堂上的百官,是天下間最有才干,也最具私心的一群人,就算是再厲害的皇帝,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全部壓服,圣人馭下,從來不是出于公理道義,善惡是非,而是能用則用,不能用則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