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洛陽。 韋承慶和韋玄貞在仆從的簇擁下,走在川流不息的街頭,明顯能感受行人的興奮之情。 此次圣人帶百官再至東都,入主紫微宮,可不比上次關內大災的不得已而為之,毫無疑問,接下來的洛陽, 將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中。 天下之中,也是天子坐其中。 對于京兆韋氏來說,這自然不是一個好消息,尤其是想到先帝在時,都沒有辦到在常規的時期,直接將政治中心東移至洛陽,更是心頭不安。 當然, 這并不代表李弘比起李治更厲害,相比起政治手段, 兩人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只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李治花了二十多年時間,將關內士族連打帶壓,李弘繼位后,在治國大政上,幾乎沿襲先帝,進一步削弱關中本位的影響,嗣圣這個年號還真沒選錯。 對于關內高門來說,他們既不喜歡激進的天子,比如楊廣繼位后,與當太子時判若兩人, 最后把天下折騰得民不聊生,關隴集團也受到巨大打擊,但也不喜歡如此沉穩的天子,一板一眼之間把皇權抓在手里, 以致于世家騰挪的空間越縮越緊。 當然, 由不得他們不喜歡,現在的圣人極受擁護, 韋氏叔侄走著走著,前方甚至傳來歡呼聲。 “今日唱名,陛下恩賜諸士子進士及第!” “陛下萬歲!陛下萬歲!” 科舉放榜了,還是唱名放榜。 歷史上正常的唱名,要到宋朝由官家一一報出新科進士的名字,稱之為唱名。 而現在則是禮部官員,在高高豎起的皇榜邊上,反復喊出新科進士的名字。 這待遇自然比不上天子金口,但一聲又一聲的題名,已經讓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一個個被點到的士子更是昂首挺胸,滿是榮耀地接受恭賀。 韋氏師侄停下腳步,站在不遠處聆聽。 不多時,韋承慶冷哼一聲:“山東和江南這下得償所愿了!” 今科貢舉是第一次糊名,可以說得到了各州有心之人的關注,如今進士科放榜,錄取七十三人,其中出身關內的士子只有四十人, 剩下的山東士族占了二十一人,最少的江南士族也有十二人入榜。 這種比例其實是正常的, 二館六學聚集天下名師,所擁有的師資力量終究不是地方可比,哪怕山東士族再會考試,在目前的大環境下還是比不過,所以公平競爭下,關內士族歷年積攢的優勢依舊會確保他們的人數最多。 可落差感就是這樣來的,以前進士科九成是他們的人,如今只剩下一半,隨著時間的推移,比重說不定還會變化,這就難以接受了。 而韋玄貞更看重如今禮部放榜的方式:“以前放榜是在禮部貢院,現在直接移到皇城之外,與民同賀,接下來還要聚眾游街,是在抬高科舉出身的官員榮耀啊!” 這個年代的進士高中,還不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偏偏士子又重聲名,這種被人人簇擁的感覺,連韋玄貞看著都頗為羨慕,加以分析:“有此一遭,也是不枉多年苦讀,恐怕以后科舉入仕的士族子弟,會越來越多。” 韋承慶明白了他的意思,臉色沉下:“如果科舉入仕的官員增多,門蔭和其他方式入仕的官員,升遷之路將更加困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