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里是洛陽,不是長安的本館,隨著太子東行的學子和學士也不是全部,在這空蕩蕩的大殿中,就有些冷清了。 但就算人數稀少,無論是學士還是學子,都十分投入沉浸,或在書架前閱覽,或在案桌上寫字, 手中的黃紙,身側的墨水,都散發出清苦香氣, 很有學習的氛圍。 由此可見,這些人出身雖然極為尊貴, 但絕不是不學無術的紈绔,如果是喜愛文學的士子,待在這樣的地方,別提多舒服了,安神感也下意識放輕腳步。 郭元振沒什么感覺,按照正常姿態走了過去,向四方行了一禮:“內衛李機宜麾下,武德衛郭元振,拜見諸位。” 這個自我介紹相當好使,主要是前面五個字特別響亮,原本沉浸在書本里,根本不愿搭理兩個綠袍官員的學士和學子紛紛一怔,紛紛起身走了過來,還禮道:“見過郭武衛!” 安神感也跟著自我介紹,雙方見禮后,郭元振微微一笑:“我倆此來,是奉李機宜之命,邀請學士入內衛指教,邀請學子入內衛實習的。” 學士自不必說了,本來就是五品官員,看的是李彥的面子,立刻道:“指教不敢當,李機宜若有需要,盡管說明便是。” 而那些學子有些詫異:“郭武衛,不知入內衛實習是何意思?” 郭元振解釋道:“這是李機宜的嘗試,已經得到了太子殿下的認可,讓有才之人提前熟悉內衛的工作,為以后入職積累經驗,多多參與,多多歷練,名額不多,機會難得。” 學子們的臉色從詫異轉為欣喜:“可有要求?” 由不得他們不高興,他們固然出身極好,但既然入了弘文館,正常的途徑也是先參加科舉考試,考上進士,有了選人身份后,等待吏部銓選,然后再分配官職。 這個過程再短,也需要兩到三年,起步官職也不會多高,現在如果能去內衛實習,有了功勞,更能在李機宜面前混個臉熟,那就超出同齡人不止一步了。 郭元振道:“弘文館是先帝所設,培養的就是國之棟梁,按李機宜跟我的言語,每位學子都是內衛所需要的人才。” “不過為了避免打擾諸位的學業,我們還是不得不忍痛取舍,不知諸位之中,是否有對高麗之地的歷史,或三韓苗裔的史冊有所了解的?” “三韓之地?” 聽了這個地名,眾學子頓時露出不屑之色,開始用鼻孔看人了:“我們修的可是墳典經義,若是《春秋左氏傳》《史記》《漢書》,人人都可一行,區區高麗蠻夷之地,哪來史書之說?” 這話其實沒錯,這個年代朝鮮半島自己寫的史書,主要就是新羅所寫的《三國史記》,但也要百年之后,現在還沒寫出。 所以就算是新羅的皇族,對于歷史的了解,也是口口相傳,根本沒有記敘下來的明確史冊。 郭元振笑容收斂,換成嘆息:“確實困難,那只能拜托學士了。” 學士終究不比學子,能人輩出,其中就有老者撫須道:“老朽當年隨著先帝出征高麗,對于那里的風土人情有所了解,可往內衛一行,容老朽先尋一尋書卷……” 郭元振正色一禮:“多謝先生!” 眼見實習的名額沒了,有些學子搖搖頭,回歸手中書本,有些學子目光則閃爍起來,開始尋找關于異國的書籍。 安神感旁觀,突然明白了郭元振的目的,以極低的聲音道:“六郎對于新羅頗為看重,不單單是這回的審問,你還準備未雨綢繆,引導二館學子的學習方向,培養所需的人才?” 郭元振微微點頭,回應道:“如果能多拉攏幾位入內衛,這種背景學識都很強的小郎君,將來也能當作班底培養,何樂而不為呢?不過目前看來還不行,他們對于三韓之地確實沒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