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遷都是一件大事件,但隨著遷都完成,這件事本身已變得并不重要,而居北京控四方的優勢也開始體現出來。 借著朝廷精簡人員的西風,兵部侍郎古樸、工部尚書黃福、魏國公徐輝祖等,重新規劃了朝廷的驛站體系,將原本三十里或六十里一驛調整為八十里一驛,裁撤合并諸多驛站,減少驛站人員數量近兩千人。 朱允炆對于裁撤驛站多少有些顧忌,畢竟容易帶來失業,失業里萬一出現一個姓李的家伙,折騰出點亂子總歸不好。但考慮到國泰民安,軍心凝聚,也沒有出現大范圍的災害,估計姓李的出來也只能干瞪眼,便批準了驛站裁撤合并,但同時也給了離開之人一筆補償,一次補發半年俸祿。 驛站從以前的六十里改變為如今的八十里,不是簡簡單單的路程增加,其背后是混凝土道路里程的快速增長與戰馬數量的日益充沛。 這些年來,朝廷推動了兩個五年混凝土道路修筑計劃,第一階段主要修筑的是金陵至北京,金陵至蘇杭等地路線,第二階段則是打通軍事重鎮、重要府治之地。 只不過朱允炆低估了技術迭代與修路的效率,也低估了地方對一條好路的渴求,自建文八年起,地方府衙、縣衙每年都要修混凝土道路,尤其是吏部認為修路多是一項好政績,結果這里的知縣走了,剛來的知縣當即就下令修路。 朝廷已經不再是免費征用徭役,而是有償徭役,雖說這種舉動讓不少百姓受累,但結果很明顯,四年時間,混凝土道路實現了大明七成以上的府與縣連通。 混凝土道路平整,雨雪天不會泥濘,往日官員能在坑坑洼洼的路上行六十里,現如今乘馬車可行八十里。雖說對路上的官員而言增加了疲憊,但朝廷設置驛站最主要的考慮不是接待過往官員,而是傳遞文書消息。 驛站傳文的驛使選乘戰馬,奔波八十里,最快不過一個時辰,慢行且考慮驛使、戰馬短暫休息,不過兩個半時辰。 驛站與驛站對接,文書一日之內可以經過四個驛站,這也就意味著,晝夜不停傳遞地方公文,一日便可將三百里外的文書送至北京,千里文書三日余可達,兩千里外文書不過七日。 對于三千里外的文書,比如廣東文書、福建等地文書,從驛站效率并非最高,而乘蒸汽機船只更顯快速。鑒于海上風暴等問題,尋常時期廣東等地文書可借水師傳報一般文書,緊急文書則分水路、陸路兩面傳遞,海上風浪大時,走陸地驛站。 更遠的西疆行省文書傳報也進行了重新規劃,不再從長城以內走,翻這個山,那個山,而是走長城以外,直接出關,經草原向西而行。如今草原上已無敵人,瓦剌被安置在固定草場之上,至于韃靼剩下的族人,多為老弱婦孺,他們也已被分散開來。 …. 經過驛傳系統的重塑,北京對西疆的控制明顯增強,文書從最初的三十日至四十日,一下縮短至十五日至二十五日。 這不只是地方文書向朝廷的傳遞速度,還是朝廷政令通往地方的速度。面對突發事件,地方變化,朝廷可以更為從容應對。 遷都帶來的北京糧食價格增高問題也隨著官府糧倉儲備糧食四百萬石的消息迅速下落,考慮到不少官員有著「北方苦寒」的心理擔憂,朱允炆下令皇家下產業,調撥三千新式爐子給在京官員,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冬日。 北京很是熱鬧,無數民宅拔地而起,各類商鋪里擺放的貨物琳瑯滿目,天南地北的貨物都聚在此處。 九月五日,朱允炆下令太子監國,自己則在李堅、駱冠英、平安、劉長閣等人的護送下,出了北京城,于通州乘船南下。 答應過水師會送他們出航,身為帝王不可能失信。 朱文奎監國不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