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醫用紗布織造成功,并不意味著可以直接使用。 織造出來,也只是第一步。 朱允炆沒辦法造出高壓鍋,高壓高溫消毒滅菌是沒辦法了,只好采取沸煮與高溫蒸殺的方式進行消毒,之后將紗布放在凡士林乳油桶內浸泡,確保充分均勻,之后晾曬,裁剪,固邊,封裝,才完成了醫用紗布的所有流程。 這些工序中,最困難的當屬凡士林乳油的制備。 凡士林分為天然與人造兩類,無論天然還是人工,都與石油脫不了關系。 天然的凡士林,取自烷屬烴重油等石油殘油濃縮物。 人工凡士林,則是以石油分餾出來的純地蠟、石蠟、石蠟脂等制造而成。 中國古代對于石油的記載有很多,諸如《易經.革卦》中“象日,澤中有火”;《漢書.地理志》“高奴,有洧水可燃”;《夢溪筆談》記載“燃之如麻,但煙甚濃……蓋石油至多……” 在北宋時期,便出現了“世界石油鉆井之父”的卓筒井,當然,這種卓筒井最初是用來打鹽的。但傳入西方之后,成為了石油鉆井技術。 石油之名,便是宋代沈括命名的,在宋代,還出現了沖擊式頓鉆鑿井技術。 宋對外戰爭中,尤其是守城戰爭中,一個利器便是石油。 北宋曾公亮在《武經總要》中,將石油升格為不可缺少的軍用物資。 王安石變法時期,宋代便專門設置了“猛火油作”的作坊,是專門生產石油武器。如猛火油柜,在宋、西夏的戰爭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到了元代,石油開采技術取得突破。 在《元一統志》記載,“延工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井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1百1拾斤。又延川縣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歲辦四百斤,入路之延豐庫。” 一年五百多斤,看似很少,但對于當時的技術而言,已堪稱恐怖。 石油在古代的作用,主要分為照明、潤滑劑、醫藥、軍事武備、制墨等。 或許有人奇怪,用石油作為武備、制墨可以理解,醫藥是個什么鬼?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