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董仲舒繼承了孔孟的觀點,并以“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為基礎,提出了三綱五常。 這套理論的生命力很強,一代接一代延續下去,逐漸成為了漢文化的一個核心內容,成為了文人墨客的精神所在。 無論是李賀的“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還是岳飛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亦或是辛棄疾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都體現著這些思想。 忠君、尊君、侍君,是傳統讀書人的思想內核! 作為大明帝國的皇帝,朱允炆是接受這種思想的,可沒想到,這種思想的背后還存在著一個副作用,那便是,這些官員在思考、分析、判斷問題的時候,第一思維不是考慮這件事對不對,好不好,而是這件事,皇上怎么認為的。 皇上認為不好,他們反對,那是盡忠。 皇上認為好的,他們反對,那也是盡忠。 唯“盡忠”耳。 一些人捧著四書五經,讀了幾十年,熬成了近視眼,張口閉口便是盡忠事君,可說到具體方法,又是一無是處。 思想僵化,不懂得變通的官員,或許沒什么壞處,但肯定也沒什么好處。 給他一府一縣,十年之后再看,哎,還是那個樣子,原地踏步的讓人心酸。 這也是朱允炆很想留下道衍的一個原因,因為這個家伙雖然很壞,但卻很有眼光,懂得變通,開創性思維很活躍,又是一個善于絕境破局的人才,留給朱棣,實在是浪費了。 “這是什么?” 朱允炆看著馬恩慧拿起針線,正在縫制冬衣,不由問道。 馬恩慧笑道:“冬日漸冷,臣妾打算給皇上做一件長襖。” 朱允炆走了過去,看著長襖里面白花花的棉花,陡然愣住了,不由問道:“這不是棉花嗎?” 馬恩慧笑盈盈道:“皇上執掌天下,竟還見過棉花?” 朱允炆掏出了一點棉花,仔細看著,臉上浮現出了喜色,對馬恩慧說道:“你不是在為文工團吃飯的事發愁嗎?現在,朕有主意了?!? 馬恩慧一把將朱允炆手中的棉花拿了回去,白了一眼說道:“拿走了,就不暖和了。什么主意?做冬衣嗎?若是北疆士卒缺少冬衣,臣妾可以調動內宮,連夜縫制?!? “士卒的冬衣早已安排妥當。朕說的是一筆大買賣,不過,這件事需要找個代理人才行?!? 朱允炆興奮起來。 “代理人?”馬恩慧疑惑地看著朱允炆,問道:“何為代理人?” 朱允炆哈哈笑道:“便是找個人辦事,遼王雖封松江府,但一直沒有就藩,朕看,這件事便交給他來辦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