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雙喜笑呵呵地入了宮,到了武英殿門外,揉了揉臉,小心地走了進去,通報道:“回稟陛下,那些大臣,皆收斂了許多。” 這次雙喜是大開眼界,以前動不動吐口水罵人的官員,只能顫顫巍巍地重新寫了奏折,雖然沒說支持徐妙錦進入國子監作學正,但卻誠惶誠恐,不敢多言。 無他。 母親教導孩子讀書識字,母親若是不識字,不知道理,如何教導? 妻子也想詩詞書畫,不識文字,如何優雅? 女兒也想上學堂,憑啥只有男孩子可以看書? 不公平。 雖然沒有人直接說要突破“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但內心渴望讀書明禮,卻是無法回避的現實。 朱允炆并不在乎這些風波,國子監自己都沒說什么,這些人鬧騰來鬧騰去,只不過是浪費一些紙張,一些筆墨和口水罷了。 裁軍十萬的消息,終于在帝都之內引起了轟動。 任誰都沒想到,新皇帝竟有如此魄力與手段,揮揮手便是裁撤十萬大軍。 歷史之上,多聽聞帝王擴軍,而鮮有裁軍之舉。 于是乎,文官認為“文治”時代即將開啟,紛紛上表,稱頌皇上乃是英明之主,至于徐妙錦這種小事,自然也就沒多少人在乎。 戶部尚書郁新笑瞇瞇地,對于戶部主事夏元吉說道:“皇上此舉,實在是高。” 夏元吉拱手道:“郁大人,看來今年戶部,可節省不少錢糧。” 郁新輕松地喝了一口茶,釋然地說道:“可不是,騎兵每月糧食兩石,尋常士兵每月糧食一石,僅是糧餉,京師便耗費尤重。削減十萬兵,每年可節省糧食三百六十萬石。如今入夏,雨季頗多,河堤修繕,災情救援,都需要錢糧啊……” “戶部之事,難啊。” 夏元吉打趣道。 郁新呵呵笑道:“維喆啊,你可要多多擔負起來,戶部之事,你要多費點心了。” 夏元吉,字維喆。 夏元吉凝重地點了點頭,看著有些老態的郁新,緩緩說道:“裁軍之事,是否與召燕王入京有關?” 郁新眼神中閃過一道精芒,呵呵笑道:“我們這位皇帝,屬實不一般啊。你聽聞沒有,解縉已然進入翰林院。” “嗯,聽說了。解縉在太祖時期,雖輕浮狂傲,但屬實是個正直之人。這樣的人在皇上身邊,也好。” 夏元吉贊道。 郁新起身,走到夏元吉身前,說道:“說來奇怪,皇上身為太子時,齊泰、黃子澄便是東宮之人,如今皇上御極,齊泰依舊是兵部侍郎,黃子澄依舊是翰林院修撰。這,有些不尋常啊。” 對于新登基的皇帝而言,最先啟用的,往往便是自己身邊親近的大臣。 可太祖都送入孝陵一段時間了,也不見新皇上施恩舊部,第一個提拔的,竟然是遠離朝堂多年的解縉,這著實令人驚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