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交趾本為華夏故地,先秦之時,列身百越,漢收嶺南,設(shè)交趾郡……” 使者抑揚頓挫,讀著朱元璋的圣旨,開宗明義,就說交趾屬于華夏之地,算是站穩(wěn)了腳跟,牢牢占據(jù)大義名分。 隨后使者又道:“安史以后,中原衰微,雄杰并起,野心之輩,紛紛擾擾,數(shù)百年間,不絕如縷。以致社稷變?yōu)榍鹦妫傩诊柺芡刻恐唷XM獨華夏之民哉?” “丁朝,黎朝,陳朝……盡皆偽主叛中原而自立,蔑視華夏,不歸正統(tǒng),殘虐黎民,罪行累累……” 這一段旨意,更加是殺氣騰騰,透著千般故事。 安南離開中原時間并不長,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彼時要是有本事收回來,也就和許多邊疆地區(qū)一樣,失而復(fù)得,無甚緊要。 可偏偏五代之后的趙宋,連燕云都拿不回來,就更不要說遙遠的安南了。 所以旨意才說,自安史之亂以后,中原百姓,飽受涂炭之苦,安南的百姓,也是一樣的。我們都是因為這一場禍?zhǔn)拢d延幾百年,飽受摧殘,還沒有恢復(fù)過來。 這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安南百姓的關(guān)系。 咱們不是兩家人,而是分開的兩兄弟。 這又是進一步拉進雙方的關(guān)系,順著炎黃子孫,華夏苗裔往下說。 僅僅憑著這個開頭,就看出撰寫旨意之人的高明,訴諸情理,收攏人心,慎終追遠,尋找根據(jù)。 字里行間,都透著萬般考慮。 不用說,這道旨意,正是張希孟起草的。 接下來的筆鋒就直指安南的幾個朝代,丁朝、黎朝、陳朝,全都是竊據(jù)一方的偽朝,與割據(jù)藩鎮(zhèn)無異。 而且虐待百姓,罄竹難書。 隨后張希孟筆鋒一轉(zhuǎn),“安南百姓,本為華夏苗裔,與中原血脈相連,實為一家。人人有土,戶戶得田。唯有如此,才能民生安然,百姓樂業(yè)。既為華夏之民,又是理所當(dāng)然之舉。中原上國,大明君父,理當(dāng)全力以赴,支持義舉,安我骨肉。至于日后如何,則靜待民心向背……欽此!” 最后這一段,寫得也頗有意思。 等于是承認了安南為華夏苗裔,骨肉相連的一家人……身為大明天子,自然要支持百姓義舉。 但是到底是不是要吞并安南,這就有學(xué)問了,我們只是幫忙的,最后如何,還要看人心向背。 這篇旨意妙就妙在,該說的都說了,而且還非常直白,誰也不會誤會。 至于退路,也留足了,反正怎么解讀都行。 張希孟很久沒干這事了,現(xiàn)在寫起來,竟然也可圈可點,寶刀不老。 消息傳來,百姓無不歡欣鼓舞,這下子可徹底放心了,上國是垂憐我們的,大明君父愿意幫我們。 均分田畝,是理所當(dāng)然的義舉。 上國仁義! 大明圣明! “吾皇萬歲,萬萬歲!” 百姓的呼聲此起彼伏,簡直比過年還熱鬧,大家伙歡聲笑語,滿臉都是喜悅。 至于一切的始作俑者張東,他也是倍感激動,心里頭暖烘烘的。說實話坐船來的時候,他想的就是求財,要是能拿到一塊地方,也是為了可持續(xù)竭澤而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