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 朱標的大討論-《大明第一臣》
第(2/3)頁
一個被寄予厚望的機器,卻沒有在蘇州大放異彩,各種條件最好的地方,竟然沒有發展起來,多少有點顛覆認知。
怎么說呢,一顆最飽滿,最好的種子,落到了最肥沃的土地上,也得到了最好的陽光雨露,充分滋潤。
結果這顆種子在破土之后,就不往上面長了。
這讓充滿了期望的人們,都大失所望。
從一根線,到六十四根絲線,這是多大的進步啊!
直覺上講,也是個好東西。
可是在實際執行的環節,卻中道夭折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接下來開口的人,變成了徐賁,他是真正研究過的。
“陛下,當初研究新的機器,是落到復旦學堂身上的,那邊確實有幾個高手,加上蘇松等地的能工巧匠,制成了一批織機,初步投入蘇州,效果很好,短短半年之內,蘇州絲綢產量,足足增加了三倍之多!”
朱元璋皺眉道:“這是好事啊!那接下來如何了?”
“接下來就因為生絲供應不足,作坊停工。而且由于生產太多,造成絲綢積壓,非但沒有賺到錢,反而損失慘重。”
“什么?”朱元璋大惑不解,“生絲為什么供應不上?是沒有那么多桑樹嗎?”
這時候張羽躬身道:“陛下,雖然朝廷限制了桑樹的種植,要確保糧食。但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生意沒人做。其實這些年,依舊不斷有人改稻田為桑田,增加生絲產量。仔細說起來,十年之間,江南之地的生絲產量,至少增加了兩倍還多!”
老朱更加不解,“生絲不缺,為什么還會供應不上?”
“因為其他地方的絲綢作坊起來了。”這一次說話的人是江楠,她執掌商業部,專門管的就是這方面的事情,手上不缺數據。
“陛下,如今淮東行省,還有浙江行省,大小城市,包括村鎮在內,登記造冊的絲綢作坊不下五百家,其余沒有登記的更多,保守估算,織工也超過一百萬,甚至更多!”
江楠道:“最初蘇州的作坊可以和地方的桑農談個不錯的價錢,順利收購生絲……但是漸漸的,地方上也有了絲綢作坊,他們更愿意賣給自家人。或者有些作坊就是桑農辦的,他們自己種桑養蠶,繅絲織綢,多少錢都是自己賺,又怎么會賣給蘇州的作坊!”
劉伯溫點頭,附和道:“江尚書講的極是,原本只是蘇州一城,織工工錢上去,用機器還有利可圖,現在遍地都是作坊,織工太多了,再用機器,也就不值得了。”
老朱眉頭緊皺,事情怎么會這樣?
“李先生,你,你們就不能想辦法嗎?”
李善長無奈苦笑,“上位,這剛剛經歷戰火,各地百廢待興,地方上都迫切希望辦作坊,出售絲綢,改善民生。百姓如此,官吏如此。老臣這邊,似乎也只能嚴查稅款,不許他們亂來,但終究不能禁絕!”
老朱越發生氣,因為這事情不像是唐勝宗、陸仲亨兼并土地,也不像是廖永忠他們走私獲利……這種事情,是非明白,對錯清楚,只要能狠下殺手就行。
但是這一次的事情,卻是讓老朱十分困惑。
站在蘇州的立場上,發展絲綢作坊,提升紡織工藝,謀求更高的效率,這算不得錯吧?
可是對于其他的城市鄉村,他們同樣需要恢復元氣,需要給老百姓找到出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地產生絲,又有善于織綢的工匠,我們織絲綢,往外賣,賺錢貼補家用,又有什么錯?
朝廷無論如何,也不該管這種事情!
老朱思量好半天,甚至覺得各地這么干,還有點值得鼓勵的意思,民生經濟,不能不管!
“對了,織絲綢,是要通過市舶司的,那些小作坊的絲綢,能行嗎?他們賣不掉,賺不到錢,自然就不做了!”
還行,朱元璋跟張希孟學了幾年,在經濟上,到底不是兩眼一抹黑。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口县|
巴林左旗|
奉化市|
永清县|
循化|
中阳县|
明溪县|
洛阳市|
宁都县|
梅河口市|
忻城县|
横峰县|
靖江市|
霍邱县|
黄大仙区|
阿克苏市|
连云港市|
那坡县|
金湖县|
若羌县|
广安市|
南昌市|
昌宁县|
古交市|
浦县|
文昌市|
武川县|
乌拉特中旗|
普格县|
遵义市|
肃北|
微博|
赤城县|
方正县|
武安市|
深州市|
青龙|
西华县|
黄梅县|
南阳市|
和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