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從絲綢作坊開始-《大明第一臣》
第(1/3)頁
張希孟率領著人馬,從鎮江出發,浩浩蕩蕩,開向蘇州,在張希孟的隊伍當中,除了能臣干吏,精兵強將之外,還匯集了不少特殊人才。
包括早就名揚天下,號稱第一紅賊的曲藝班頭吳大頭,包括家道中落,著名才女鄭允端丈夫施伯仁。另外還有從拱衛司調來的千戶官周蕙娘。
張希孟的這一支隊伍,不只是文武齊備,還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人才。之所以配的這么齊,一來是蘇州情況特殊,不準備充分,根本不敢闖這個龍潭虎穴。另外老朱也是生怕張希孟遭到危險,這才百般小心,不惜血本。
總而言之,能配屬的都配屬了。
剩下就看張希孟的手段了。
“軍紀我已經說了一百遍,也就不廢話了。再有就是要保持一顆靈活敏銳的心,我們不是去找茬兒,去殺人放火,而是要理解一座城市,明白運行方式,取長補短。對于那些不合適的東西,要堅決鏟除,毫不留情。”
“但我們也要清楚,有些好東西必須保留下來,變為大明向前發展的助力。”
眾人對張希孟的話,哪里敢有半點怠慢,哪怕聽不太懂,也盡力記在心頭,仔細揣摩。畢竟以張相如今的地位,說出來什么都是對的。
如果不對,那也是自己愚鈍,沒有領會清楚。
平心而論,張希孟很怕這種情況。
明軍進城的次數不少,從最初的滁州,到金陵,再到其他城市,可以說是駕輕就熟,經驗豐富了。
區區蘇州,又有什么不同?
還真別說,當下的蘇州,就是不一樣。
哪怕揚州,金陵這種,有著數量眾多市民,發達工商業的城市,也和蘇州完全不一樣。
蘇州的紡織作坊不但規模龐大,而且主要向外銷售,每年有差不多五十萬匹以上的絲綢,出售海外。
其中僅僅是織工,就超過三萬人。另外繡花,印染,販售,船只,票號……整個產業鏈下來,牽涉的人數,何止十萬!
毫不夸張講,蘇州可以算是對外聯系最密切的城市了。
造成這個情況也跟大明有關系。
從很早開始,朱元璋就排斥海外貿易,他恨不得把每一塊田都種上糧食,要什么商人,都是農夫不香嗎?
幸好有張希孟在,制止了老朱瘋狂的打算。
不過張希孟也承認老朱的想法又可取之處。
因此大明雖然有專門的市舶司,但是卻限制對外貿易數量。而且大明對外又嚴格控制價格,胡商想要見縫插針,買點便宜貨,那是想也不要想。
大明不干的事情,蘇州這邊都接下來了,作坊瘋狂擴張,大肆改種桑樹,哪怕張士誠也知道糧食重要,卻是阻止不了改稻為桑的進程。
豪族大戶主導之下的蘇州,變得越發逐利,什么都要算計好處多少。
有人覺得很難斗得過大明,所以應該納土歸降,成為大明子民,免得兵連禍結。可也有人堅決認為一旦落到了大明手里,好日子就沒了,所以無論如何,也要拼了這條命,保住現有的成果。
以張希孟的耳聰目明,自然是了解了不少。
如果他不插手,按照老朱的性格,多半會力行均田,遷居大戶,抑制豪強……把城里頭殺了個七零八落,徹底阻擋蘇州的發展進程,強行糾正回老朱喜歡的傳統模式。
張希孟也很難說誰對誰錯……他很想把蘇州改造好,畢竟這里離著應天很近,順流而下,堪稱應天的門戶。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平县|
威远县|
连山|
鹰潭市|
连南|
香港
|
内黄县|
黄大仙区|
阿瓦提县|
淳安县|
衡阳县|
闻喜县|
响水县|
荥经县|
绩溪县|
宁陵县|
古浪县|
革吉县|
中西区|
平顺县|
佛冈县|
江口县|
神农架林区|
连南|
禄丰县|
保德县|
徐州市|
张家港市|
孙吴县|
兴隆县|
朝阳市|
五常市|
南川市|
青海省|
麻栗坡县|
彭州市|
宝应县|
读书|
凤山县|
即墨市|
铁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