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稱帝的第一步-《大明第一臣》
第(1/3)頁
伴隨著一份份田契,一個個將士得到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他們自己可以衣食無憂,子孫后代,前途可期。
試問,還有什么是比這個更讓人欣慰的?
張希孟曾經在軍中大力推動識字教育,朱家軍的老兵或多或少,都認識幾個字,聽過各種各樣的講課,他們的見識遠比一般人要強得多。
想要培養出一個人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就像虞高門,他們虞家世代傳承,名臣不斷……這種家族傳承的是什么?財富,田畝?
其實都不是,畢竟風風雨雨,多少產業都可能蕩然無存。
對于這個家族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家風,就是對未來的規劃。
哪怕餓肚子,也要勒緊褲腰帶,供孩子讀書,父輩只是識字,兒子沒準就能考上功名,到了孫輩,重孫輩,興許就出一個進士,從此復興家業,光耀門庭。
世代讀書,目標明確,不斷進取,舍得投入。
相比之下,多少窮苦人家,根本意識不到這些,一個大小伙子,不在家里干活,幫父母分擔家務,反而去學堂,浪費錢不說,還連年苦讀,未必能看到收獲,誰能受得了這種持續投入?
窮人這么想,也未必就真的錯了,因為他們的投入,是真的可能打水漂的。因為他們根本摸不著門路。這就要說到大族的另外優勢了,那就是多年積累的人脈見識,哪怕落魄了,他們也知道朝著哪個方向投入,使得他們起步就比窮人容易太多了。。
所以只要在士大夫劃定的圈子里,不管怎么玩,哪怕改朝換代,也都是這群人主導一切。
由宋至明,文脈傳承,生生不息,士人做派,不敢說天差地別,也是一般不二。
唯有像現在這樣,從頭到尾,徹徹底底改變,不光是新建一國,還是重定乾坤,重開新學…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從頭到腳,全都是新的。
而在這個新天地里,得到賞賜的有功之人,就屬于先走了半步的,他們得到了最好的教育資源,他們就是未來的“士大夫”。
雖然說張希孟不承認士人集團的存在,但人和人之間,總還是有層次差別的。而這些人,毫無疑問,替子孫后代,爭取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層次。
人的滿足感也就是這么來的。
白鹿洞書院舊址,萬歲呼聲,此起彼伏。
成千上萬的將士,叩謝上位恩典。
山呼海嘯,聲勢震天。
“上位,時至今日,或可稱帝!”朱升向朱元璋提議道。
稱帝?
老朱并沒有多少驚訝,在擊敗陳友諒之后,他就不止一次想過這個問題。
有些時候,真不是你想不想,而是局面到了這個地步,大勢推著你,不得不往前走。
就像當初朱升提議緩稱王,包括張希孟在內,都是極力贊同的。
但是隨著不斷的軍事勝利,加上均田深入,明確要引領華夏第三次興起……格局到了這個地步,
不稱帝似乎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這就不是朱元璋想不想稱帝的問題,而是你要做那些事情,就必須以皇帝之尊,做起來才能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面對朱升的提議,朱元璋沒有拒絕,而是反問道:“咱當下還差什么?”
這一句話,問住了朱升。
還差什么?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城|
万宁市|
康平县|
仙游县|
乳源|
泰和县|
鸡泽县|
钟祥市|
灵武市|
句容市|
阿克苏市|
朝阳区|
开封市|
阿克|
赞皇县|
无为县|
广昌县|
平江县|
荣昌县|
遵义市|
西乡县|
玉树县|
六枝特区|
那曲县|
象州县|
衡南县|
普洱|
河北省|
正定县|
太白县|
古丈县|
大足县|
章丘市|
勃利县|
三门县|
奇台县|
湘潭市|
二手房|
株洲县|
清河县|
长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