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次年,在齊、楚盟好,楚國為奪取秦國的商、於六百里沃土,決議出兵伐秦,而領兵大將正是青年將軍景翠。 雙方激戰的重點區域,是秦國從魏國奪來的曲沃城,其時秦國主要兵力在進攻巴蜀, 南境防御相對空虛,但曲沃城是秦國東出的觸角,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秦國的抵抗尤為激烈。 因曲沃城高池深,加上秦軍死戰,楚軍一時無法取勝,景翠就想出引水灌城的注意,奪取了曲沃。曲沃之敗,秦國商於之地盡數暴露在楚國兵鋒之下, 這也是楚國最接近得到商於的時候,若非秦國欺騙楚懷王,楚國就拿到了這片沃土。 楚懷王發現受騙之后,惱羞成怒,決定傾全國之力發兵滅秦。 兩年后,秦楚大戰于丹陽,楚國大將屈匄不敵秦國名將魏章,士兵戰死超過八萬,包括主帥屈匄、裨將逢侯丑以下七十多位高級軍官被俘,還丟失了楚國最為肥沃的漢中之地。 面對敗局并不甘心的楚國,在丹陽之戰后不久,即“悉國兵復襲秦“,這邊是有名的藍田之戰,而此次楚軍的主帥就是景翠。 此戰,楚軍一路攻城略地,迅速收復了所有失地,還成功擊破秦國南方最為重要的關隘——武關, 直入秦國腹地,到達距離咸陽百里左右的藍田。 藍田是商於之地北側的關隘,也是防守咸陽的重鎮,也是秦軍新軍大營所在之地,對秦國來說是關乎生死的重地。 楚軍攻占藍田,對秦國來說如利劍懸頂,隨時面臨著滅亡。 遺憾的是,藍田之戰的最終結局并非沒有在藍田戰場決出生死,楚國再次敗于邦交。 由于楚軍精銳盡出,忽略了南陽的防守,韓、魏聯軍攻占召陵,直逼鄧城,楚國郢都告急,景翠只得緊急撤軍,楚國被迫割地求和。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孫子兵法真理,楚齊秦三強縱橫,楚因怒發兵, 無謀,自斷于齊伐秦,無交, 光有威王留下的雄兵也沒用了。 楚國最好就是聯齊,收益大風險低難度低,因為韓魏怕秦親齊,聯齊也等于聯合韓魏,更重要的是齊楚有過大戰,勝負參半,互相了解對方實力不會貿然出兵,其次就是聯秦,收益中風險高難度中,就是陳珍當年說的,聯秦可以保證當楚國有危險的時候有個強盟,但風險最高因為秦楚此前沒怎么打過仗,楚國沒有一對一戰勝秦國的先例。 再次聯三晉,難度大,收益低,風險中,三晉自身聯合有困難且不敢惹秦國。 楚王先絕齊,同時也就拒絕了韓魏,再絕秦,等于招惹了所有能打楚國的國家,不亞于五國攻秦,五國攻齊,垂沙一仗,楚國底蘊盡失,而秦國能在諸國聯合攻秦生存下來,就是謀,交的厲害 楚將景翠,差點攻克咸陽將秦滅國,但是此時的楚國獨面對秦齊韓魏四國,最終楚國經歷垂沙慘敗,最終境內開始有了農民起義,楚國開始由盛轉衰,并一蹶不振。 垂沙之戰,影響深遠。 破除了秦國、趙國、楚國三強的局面。 而秦國正式崛起。 巴蜀二國成為秦國國土之后。 秦王贏天重用李冰,任為蜀郡太守。 期間,李冰治水,創建了奇功。 他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 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錘殺一戰,楚國厲兵秣馬,試圖向秦國報仇。 而秦王贏天的野心已經不再滿足于敲打楚國。 而是東出爭天下。 已經暗中制定了進攻三晉魏韓趙的計劃。 為東出做好了準備。 但是礙于跟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的約定。 不得不暫緩了腳步。 兩年后,秦國向魏國進攻。 但是只是簡單的騷擾而并非實質上的進攻。 搞得魏國魏王不勝其煩。 再者秦王贏天乃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的女婿的關系。 再度遭到魏王猜忌。 使得年老體衰的信陵君魏無忌憂心忡忡。 自知秦國必然會將魏國滅國的信陵君魏無忌。 在煩憂之中郁郁而終。 臨死前想辦法殺死了魏國司寇魏庸。 而信陵君魏無忌魏庸臨終時候的遺言便是讓秦王贏天日后善待魏國王室。 魏國信陵君魏庸崩! 同時迎來了各國仰慕其名的名士前來吊唁。 其中包括沛縣劉邦、屠狗輩樊噲、喪手夏侯嬰、縣尉蕭何等沛縣當地官員、潑皮。 秦王贏天聽說信陵君魏無忌死。 自然是又喜又憂。 憂的是信陵君魏無忌身前帶他確實如半個兒子一半。 秦王贏天聽到消息第一時間暗自垂淚。 喜的是秦王贏天和信陵君魏無忌之前的約定可以隨著人死而消亡。 世間再無一人可以困住秦王贏天。 而接下來是的十年乃是白起的十年。 垂沙之戰后,秦國企圖進一步攻占韓國、魏國土地,但是懼怕齊國干涉,被迫暫緩行動。 后因齊國孟嘗君之子出奔魏國,并擔任相國主持進攻齊國,齊、魏兩國遂成對立。 經過一系列外交調整,秦國、齊國又重新交好,為秦國東侵創造了有利時機。 周烈武王十九年(前296年),魏襄王和韓襄王在同一年去世,韓國、魏國局勢動蕩。 周烈武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 韓國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 秦國是共同的敵人,韓、魏又有同盟關系,魏王并沒有作壁上觀。 魏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助戰。 于是魏、韓國君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也派兵加入魏、韓聯軍。 周烈武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王贏天重用白起,將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 同年,秦國軍隊在伊闕與以魏將公孫喜為主帥的韓、魏、東周24萬聯軍對峙,秦國方面兵力不及韓、魏、東周聯軍的一半。 伊闕地勢險要,位于洛陽以南,是秦國東出中原的必經之道。 伊水(南洛水支流)向北流入伊闕,從前大禹疏導此山以通水。兩座山相對,遠望好像門闕,伊水從中間流過,向北流,所以稱為伊闕。 韓國和魏國的聯軍之中,韓國軍隊勢單力薄,韓軍主將暴鳶希望魏國盟軍軍隊打先鋒。 魏軍主將是公孫喜,曾經追隨孟嘗君南攻楚懷王,西伐函谷關,他覺得韓軍雖然戰力不甚強,但是韓軍不但弩強,其堅甲、美盾、青銅頭盔、鐵幕,也都精良,所以他希望韓軍為前鋒打頭陣。 白起站在伊闕的緩山坡上,眺望韓魏兩軍。 韓軍居前,其友軍魏軍的位置比韓軍略錯后,處于韓軍側面略后。 情報兵帶來消息,韓魏兩軍主帥貌合神離,軍互相推諉、各自保存實力,誰都不愿先與秦軍交戰。 白起針對這種情況,決定采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作戰策略。 戰斗開始時,白起先設少量疑兵同韓軍對陣,擺出要進攻韓軍的架勢,所謂疑兵,就是堆出無數旌旗和飄帶擁在陣前,令敵人眼花繚亂,誤以為這是主力的進攻方向。 韓國軍隊不知虛實,被秦國疑兵牽制。 白起抽調自己精銳主力繞道聯軍后方,乘魏軍不備,突然向魏軍發起攻擊。 魏軍毫無防備,被殺得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被迫在伊闕山的狹隘地區倉促應戰,陣形來不及統一調度,紛紜各自為戰,或奔或斗,迅即慘敗。 韓國軍隊得知其側翼的盟友被瞬間擊潰后,軍心不穩。 士兵嘩變,主帥控制不住頹勢。 這時,韓國軍隊的側翼已經完全暴露在強大的秦軍主力面前。 未等主帥布置,便立刻遭到秦軍左右夾擊,一時間,韓國軍隊潰敗而逃。 秦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把韓軍殺的尸橫無數。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殺主將犀武,即公孫喜,占領伊闕及五座城池。 伊闕之戰,以秦國軍隊大勝而結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