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富順,仙灘鎮。 在攻克自流井和貢井兩處產鹽區后,閆祖庚先是按照黎漢明的要求畫地為界,合并兩地為自貢廳,而后正準備召集當地的制鹽商戶來談鹽井的相關事宜時,便有人抬來一個木箱子放到了他的面前。 “客日份、乾日份?什么意思?”看著從木箱中拿出的憑據,閆祖庚有些不解的問道。 四川鹽業從鑿井、汲鹵、輸鹵到煎鹽,分工很細,工序繁難,工程費用和設備投資頗多。 每開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數十年;鑿井投資,淺者以千兩計,深者以萬兩計,甚至有費至三四萬兩而不見功者。 所以,經營井灶的商戶,大多數湊資朋充,采取合伙制度,以使資力雄厚。在富榮產區例如:客商和當地地主以租佃和合股的形式做井,有“年限井”或稱客井和“子孫井”之分。 所謂年限井,即鑿井成功后,客商按照比例只享有一定年限的股份及其收益,屆期將井及其設施全部無償地交還地主。 子孫井則是在開鑿成功后,由客商與地主長期共同擁有所有權。 隨著鑿井技術的提高,井深相應增加,客商付出的墊支資本數額持續上升,改變了股份結構中投資者與地主原來分占的比率,“年限井”逐步過渡為“子孫井”。 一般情況下,地主在井成投產后,占有股份的兩成至四成等,稱主日份或者地脈日份、地脈鍋口,其余大部股權歸客商所有,稱工本日份、客日份或開鍋水份。 在有承首人的情況下,還需從地脈日份或鍋口中撥出部分股份,作為給承首人的報酬,稱乾日份、團首日份或開鍋水份。 而井鹽產區的客商,其中尤以陜西、山西商人為多,他們多以鹽商和經營典當起家,首先從控制川鹽運輸領域入手,以租引代銷手法,獲取大量利潤,繼而進一步控制廣大川鹽銷售口岸,在各地開設鹽店,積累巨額財富;最終多與當地土著合伙,將商業資本投向鹽業井灶,轉化為產業資本。 這些黎漢明在通過孫良謨了解了以后,都一并告知了閆祖庚,只是閆祖庚不理解的是,對方送這一箱子過來的目的。 “小的沈復,見過將軍。”來人見狀笑了笑拱手回道:“小的按東家的指示,趁著戰亂收購了其他客商手中的分子,獻與明王,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閆祖庚聞言連忙放下手中的憑據,疑惑的拱了拱手問道:“敢問貴東家是?” 如此大手筆,閆祖庚不得不慎重。 要知道除了自流井和貢井兩口大的鹽井屬于官府外,其他大大小小的鹽井不計其數,其中大多數都屬于客商和當地地主合資開設。 沈復聞言拱了拱手回道:“將軍恕罪,我家東家說,反清是他一生的夙愿,明王大義,他也不能小氣,他說自己沒有別的能力,就只會掙些浮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還不如獻給義軍,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如此,替我家大帥多謝貴東家?!遍Z祖庚聞言也不再推辭,雖說他一路收繳了不少銀兩,但要能買下箱子里的東西卻是遠遠不夠。 “小的告辭!”沈復聞言點了點頭應了一聲后隨即拱手告退道。 等沈復快走出房門時,閆祖庚忽然想了起來:“且慢,你說你叫沈復?請問可是蘇州長洲人氏?” 沈復是孫良謨介紹的研究農事的文人,具體的黎漢明也不了解,畢竟這個時代雖然封建了些,但各種各樣的科學家著實有不少,就算他曾經查找過資料,但肯定也記不住那么多。 不管是與不是,只有對方有研究農事方面的傾向,就只得黎漢明招募過來,大不了慢慢引導便是,總比沒人可用、自己瞎捉摸要好得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