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王朝更替-《中國歷代政治演進》
第(1/3)頁
夏朝建立
大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了權位。啟在與伯益爭奪權位的斗爭中獲勝,而且殺死了伯益。而伯益本來是大禹按照禪讓制選定的傳位的對象,啟的即位,打破了禪讓制,成了歷史上王位世襲繼承制的開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啟在位期間,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時期。
大禹治水之后,深受擁護,根據“禪讓”制而做了舜的繼承人。他在位時曾經將當時的中國劃為九個州,這就是“九州大地”的來歷。大禹還制定了各種制度,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
啟建夏朝
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并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里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禹到了晚年,決定推舉夷人首領皋陶為繼承人。但是皋陶卻先他而逝,皋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當禹死后,部落聯盟中一些有權勢的大家族,擁立禹的兒子啟即位,便起來反對伯益。啟趁動亂之機殺了伯益,奪得了王位(約公元前988年前979年)建立夏朝。以前的“禪讓”選舉制度從這個時候被破壞,代之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襲制。從此以后,“禪讓”制變成了“世襲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私有制社會誕生
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這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應該說是歷史的一個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部分反對。夏啟即位后,在鈞臺大宴各部落的首領,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堅決不出席鈞臺會。出于對王權的維護社會的統一,夏啟調動軍隊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于甘,有扈氏戰敗,被滅族。這次征討使新生的專制政權得到初步鞏固,原始的民主推舉制被強制取代。
啟在位期間,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時期。夏朝統治的范圍大約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東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的三省交界處,西到山西南部。
太康失國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面臨缺乏統治經驗的問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其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不可避免。因此,夏啟死后,出現了五子爭權斗爭。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后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太康的曾孫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夏朝末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國王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朝開始走下坡路。到夏桀即位,他更暴虐無道,荒淫無恥,“賦斂無度,萬民甚苦”。
商族興起
夏桀認為他的統治永遠不會滅亡。他說:“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當時民眾咒罵道“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尚書。湯誓》),意思是說你這個太陽何時才淪亡啊,我們情愿同歸于盡。夏桀還召集所屬各部首領開會,準備發動討伐其他部落的戰爭。可是,各部落已對他離心離德。這就給商湯滅夏造成了有利的機會。
商族興起于黃河下游,相當于現在的河南山東一帶。商族在早期經常遷徙居地,所以從契到湯,經過了十四代,八次遷徙。到成湯時才居于亳(今山東曹縣南)。大約夏朝建立后不久,商族就臣服于夏,成了夏的一個屬國。商部落的畜牧業發展很快,據說有名的先公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就是馴養牛馬,作為運輸工具。商部落傳到成湯做王的時候,已經很強盛,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都有很大進展,經濟力量逐步超過了夏朝。已經由夏的屬國演變為足以與之抗衡的對手。
當禹建立夏朝的時候,商族剛剛進入到父系氏族階段,到商湯作部族首領時,剛好處于夏代最后一個國王桀統治時期。
面對夏桀的暴政,商族首領湯采取“寬以待民”的政治策略,籠絡民心,擴大自己的影響,遇到哪個方國有災有難,就主動救濟,并積極網絡人才,收集有關夏桀政權的情報信息,為進一步消滅夏朝做積極的準備。
夏桀禁湯
夏桀看到商族一天天壯大起來,湯的政治影響力與日俱增,已嚴重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心中十分害怕,就聽信佞臣趙梁的計謀,假意召湯入朝,趁機將他囚禁在夏臺。商湯被夏桀囚禁后群龍無首,商部族滅夏大業受到了嚴重影響。所幸商部族在伊尹的主持下,在國內搜羅到許多美女珠寶進獻給夏桀,又暗中重金賄賂趙梁,使貪財的趙粱在桀面前為湯開脫,最后夏桀聽信了趙梁之言,竟然放了商湯。
商湯起兵
商湯被放回以后,堅定了滅夏決心,加力準備滅夏戰爭。他首先任用了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提拔重用了出身地位低下而有才干的人。商湯首先出兵攻滅了與夏關系密切的葛韋顧昆吾等夏朝屬國。他越戰越強,“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使夏桀陷于孤立的境地。在力量準備充足以后,于公元前00年領導了滅夏戰爭。
在商軍出征以前,商湯進行了誓師動員,歷數夏桀的罪行,說明自己出兵滅夏是替天行道,號召部眾勇敢作戰,一舉消滅夏桀的黑暗統治。誓師以后商軍戰旗獵獵,軍容齊整,士氣高昂地向夏朝都城進發,商湯手把大斧,坐在戰車上,指揮三軍。此時的夏桀再也顧不上尋歡作樂,連夜調集軍隊,設下幾道防線,阻止商軍的進攻。可是,多年來夏桀的統治已十分不得人心,軍隊紀律渙散,又指揮不利,兩軍交戰,夏軍很快就被擊潰。夏王朝宣告滅亡。
商湯建都
商湯滅夏以后,建都于亳(今洛陽市轄的偃師市西洛河北岸的尸鄉溝一帶),并進一步營建其奴隸制文明大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
之后,商成為黃河流域的主要統治者,勢力發展很快。尤其是前期政治狀況較好,社會也比較穩定,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發展。標志這一時代文明的,是甲骨文字的相當成熟和青銅冶煉技術的相當進步。商朝歷時00余年后滅亡,時間約在公元前世紀。
商朝的最后一個帝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紂王”并不是正式的帝號,是后人加在他頭上的惡謚,意思是“殘又損善”。據正史所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他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我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兩個主要的敵手:西部的周方國及東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稱作人方)。
當時,商紂王已感覺到周人對自己構成的嚴重威脅,決定對周用兵。然而這一擬定中的軍事行動,卻因東夷族的反叛而化為泡影。為平息東夷的反叛,紂王調動部隊傾全力進攻東夷,結果造成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
文王積極備戰
與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的西方屬國周的國勢正如日中天蒸蒸日上。公劉古公亶父王季等人的積極經營,使周迅速強盛起來,其勢力伸入江漢流域。文王姬昌即位后,任用熟悉商朝內部情況的賢士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積極從事伐紂滅商的宏偉大業。
牧野之戰展開之前,文王采取政策,即政治上,積善行德,裕民富國。廣招人才,發展生產;外交上,爭取其他諸侯,最大限度孤立商紂。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業前夕逝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他繼承父親文王遺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國力增強。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并加緊予以落實: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間諜,準備伺機興師。
牧野之戰
此時的大商幾乎被與東夷曠日持久的戰爭拖垮,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紂王大軍盡出,指向東方,都城內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帶領之下,聯合各個部落,率領兵車00輛,虎賁(衛軍)000人,士卒。萬人,進軍到距離商紂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舉行了誓師大會,列數紂王罪狀,鼓勵軍隊同紂王決戰。
這時候商紂王才停止了歌舞宴樂,和那些貴族大臣們商議對策。這時,紂王的軍隊主力還在東部,一時也調不回來,只好將大批的奴隸和俘擄來的東南夷武裝起來,湊了17萬人開向牧野。可是這些紂王的軍隊剛與周軍相遇時,就掉轉矛頭,引導周軍殺向紂王。結果,紂王大敗,連夜逃回朝歌,眼見大勢已去,紂王只好登上鹿臺放火自焚。周武王完全占領商都以后,便宣告商朝的滅亡。這一年大約是公元前年。
公元前78年,宣王的兒子即位,即幽王。幽王十分寵幸褒姒,甚至不惜用烽火戲弄諸侯而博其一笑,諸侯十分不滿。為討好褒姒,幽王不顧王室的反對,廢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又廢申后而立褒姒為后。褒姒是褒國姒姓的女兒,申后是申侯的女兒,申侯是姜姓,由此就引發了姒姓和姜姓間的激烈斗爭,為西周滅亡埋下了禍根。
同時,外敵入侵頻繁。宗周鎬京,瀕臨西北游牧部落,經常遭到游牧部落的侵擾。公元前77年,申侯與犬戎聯絡,進攻幽王,諸侯都不來救駕。犬戎與申侯迅速攻入鎬京,幽王急忙逃到驪山,被驪山之戎所殺。這時,關中已布滿了戎人,宮室被洗劫一空。至此,西周覆滅。
平王東遷
周幽王死后,眾諸侯擁立宜臼為王,即平王。當時周已沒有力量進行抵抗戎人,在犬戎等的威脅下,王朝已無法在舊都活動了。到了第二年,平王將都城由渭水流域的鎬京遷到了黃河南岸的洛邑,史稱“平王東遷”。
周室的遷都,使得周王朝對各諸侯國的駕馭能力明顯削弱,中國歷史終于結束了周天子的權威統治時代,進入了“禮壞樂崩”“群雄逐鹿”的春秋時代。這次遷都還產生了一個后來將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諸侯國,即原先替周天子牧馬于渭水流域的秦人,由于護送周平王遷都有功,得到了周天子的封賞,從此在遠離周室的渭水流域建立起了秦國。
東周開始
平王遷都后,洛邑成了國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時候,王室更加衰弱,諸侯勢力卻越來越強大,國都的中心地位常常在內亂與外患中發生動搖。
周平王執政達五十年之久。東周是周王室逐漸衰微以致最后亡國的時期。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地蠶食下,控制范圍逐步縮小了,最后,僅剩下成周方圓00公里,即今洛陽附近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漸喪失。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而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
東周王城
東周初年,平王居住在現成的成周城中,坐觀周圍的大國爭霸,而自己卻一籌莫展。襄王三年(前9年),王子帶勾結洛邑附近的楊拒泉皋伊水洛水一帶的幾支戎人武裝,攻克成周王城,在城內大肆燒殺搶掠,把成周城糟蹋得殘破不堪,無法居住。襄王平叛之后,決定放棄成周故城,另建新都。
襄王新建的都城,位于成周故城的西面,北靠邙山,南臨洛水,西跨澗河,東至今洛陽市金谷園西工小街工農鄉下池村一線。史稱“東周王城”。這個東周王城作為國都共計年。其間,曾被大水沖毀,因得齊國主動資助而重新修建。公元前0年,周景王病死,王子朝發動叛亂,占領王城,自立為王,與敬王對峙。經過四年的戰爭,敬王平定叛亂,但王城遭到嚴重破壞。戰亂之后周敬王在這殘破的王城中渡過了五六年,由于受到王子朝余黨的威脅,心中很不安定,公元前0年修筑新都(位于今洛陽白馬寺以東),新城仍沿用成周之名。
戰國后期,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和人民,相互侵伐,戰爭不斷。經濟遭破壞,生靈遭涂炭,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民眾希望統一。因商鞅變法而日益強大的秦,就擔起了這個歷史的重任。
公元前年,莊襄王死。年僅歲的嬴政繼位為秦王,但當時的國政大權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8年,歲的秦王嬴政舉行了加冕典禮,開始親政,他首先鎮壓了嫪毐集團的政變,接著,又以呂不韋與政變有關為借口,罷其相國之職,令其遷蜀,迫使不韋無奈自殺。至此,秦國大權真正掌握在了贏政手中,這就為他指揮消滅六國的統一戰爭,創造了絕對必要的條件。
統一中國的戰爭開始
從秦王嬴政十七年滅韓開始,秦王贏政開始了他正式的統一中國的戰爭。
秦王嬴政十七年,贏政派大將內史騰率兵攻打韓國,俘虜韓王安。至此,韓國雖已滅亡,但韓國貴族的反抗并沒有停止,韓王安被遷于岐山,前年曾發動叛亂,不久被鎮壓下去,這才徹底解決了韓的問題。
第二個滅的是趙國。在當時的六國中,趙國是很強大的一個。先是廉頗,后為李牧龐暖,都是善于用兵的大將,秦國幾次興兵伐趙,都未曾討得多少便宜。前9年,秦將王翦楊端和分別率兵向趙進攻。趙將李牧司馬尚堅持抵抗達一年之久。后來,趙王寵臣郭開接受賄賂,向趙王誣告李牧司馬尚。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拒絕交出兵權,趙王便派人暗地里逮捕李牧并處死,同時殺掉司馬尚,李牧一死,秦軍如入無人之境,3個月后,王翦大破趙軍,俘趙王遷。時年十月,秦軍進入邯鄲,趙亡。
滅趙以后,秦兵臨易水,就下令攻打燕國。燕國太子丹帶領兵馬出去迎戰,但哪里是秦軍的對手,被秦軍打敗。燕王喜和太子丹只好逃到遼東。秦王政不肯罷休,非要抓住太子丹不可。燕王喜被逼無奈,只得殺了太子丹,向秦王政謝罪求和。
公元前年,秦國滅了魏國,接著又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后王翦滅了楚國。這樣,秦國兼并了韓魏楚燕趙五國,只剩下一個齊國了。
齊國君王建一向不敢得罪秦國,死心塌地的聽秦國的話,他以為這樣秦國就不會進攻齊國了。等到五國被秦國吞并,他才清醒過來,連忙派兵去守西邊的邊界,可是已經太遲了。
公元前年,王翦之子王賁率領幾十萬秦軍攻打齊國,齊國根本就沒有抵抗的能力。沒有幾天的功夫,秦軍就占領了臨淄,齊王建投降了。
秦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把六國吞并,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這就是秦王朝。
秦末,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失敗后,楚地義軍分兩路攻秦。項羽在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地區)聚殲秦軍主力;劉邦乘隙攻入咸陽。
秦朝滅亡
項羽是楚國名將的后代,由叔父項梁撫養成人,長大后成了秦末第一武術高手。劉邦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秦末做過泗水亭長。不久,項羽劉邦響應秦末農民起義,擴充隊伍,積極發展勢力。各路起義軍為了號召群眾,共同推舉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楚王和起義軍總領袖,然后兵分兩路攻打秦朝。項羽在攻打秦朝進軍北上的途中奪取了北征軍的領導權。
公元前07前,強大的秦軍追殺趙國軍隊到巨鹿。項羽率領全軍,破釜沉舟,士兵每人只帶天的干糧,表示決一死戰的勇氣與信心,雙方軍隊在巨鹿展開戰斗。義軍英勇拼搏,每個將士以一當十,喊殺聲驚天動地。大戰9天后,項羽獲勝,解了巨鹿之圍,消滅了秦軍主力,迫使秦朝0萬大軍投降。項羽在亡秦戰爭中立了首功。
在項羽北上攻秦時,劉邦從西面擊秦。由于劉邦的兵力弱小,無法大規模作戰,他就采用計謀攻城占地。劉邦的軍隊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注意減輕百姓的各項負擔,因此獲得了百姓的大力支持。而此時秦朝丞相趙高殺死秦二世,另立子嬰為秦王。劉邦趁秦王朝內訌的機會直逼咸陽,秦王子嬰捧著玉璽向劉邦投降。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楚漢戰爭爆發
劉邦攻占咸陽后,繼續推行仁厚政策,深得百姓擁護。項羽聽說劉邦進入咸陽并且約法三章,認為劉邦要奪取天下。于是,劉項兩軍在函谷關對峙。劉邦軍隊實力弱小,就親自到鴻門向項羽賠禮道歉。不久,諸侯混戰再次爆發,劉邦在漢中建立根據地。公元前0年,劉邦帶兵北上,楚漢戰爭爆發了。
公元前0年,劉邦把項羽圍在垓下城。項羽糧草斷絕,也無援兵。在寒冬的一個夜晚,項羽的愛妾虞姬正陪他在軍營中借酒消愁,忽然聽見四面傳來楚國的民歌。項羽的愛馬也嘶鳴起來。英雄一世的項羽知道大勢已去,虞姬拔劍自殺,軍中士兵悲痛不已。半夜,項羽率領八百多騎兵突圍出去。天亮后,劉邦派五千騎兵追趕到烏江,項羽率領最后的8騎苦苦戰斗,但寡不敵眾。在烏江渡口,烏江亭長要渡他過江,并勸他東山再起,項羽感到沒顏面再見江東的父老兄弟,也不甘心當俘虜,于是抽出寶劍在烏江岸邊自殺了。
楚漢戰爭是由秦末農民起義發展而來的,但這場戰爭發生在亡秦之后,卻不再具備農民戰爭的性質,而成為劉邦項羽爭奪新的封建統治權的斗爭。其結果是,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統一的封建政權西漢王朝。
王莽是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在元帝成帝掌握朝政時,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長期握有朝廷內外的軍政大權。這一時期,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到處流傳著“湯武革命”的流言,似乎漢朝的氣數快要盡了。王莽瞅準機會,巧妙地偽裝自己,在朝廷內外博得了好名聲。
王莽的“孝道”
在王氏家族里,王莽的同門兄弟們都過著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的放蕩生活。唯獨王莽儉樸溫順,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他的伯父王鳳生病時,王莽親自熬湯煎藥,噓寒問暖,整整一個多月沒有脫衣解帶睡覺。王鳳十分感動,臨終前囑托妹妹王政君要關照好這位好侄兒。不僅對伯父如此,王莽對母親更是體貼入微。在王莽招待賓客的宴會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位家臣出來要王莽請老夫人服藥。于是王莽便在眾目睽睽之下去后堂探問老母病情,親自送上湯藥。朝廷內外,因此都說王莽是孝子。
執政“有方”
蝗災之年,老百姓的生活過不下去了,紛紛賣地賣房賣兒賣女,王莽卻主動捐獻00萬錢0頃土地,由國家財政大臣分給災民。在他帶頭下,滿朝公卿紛紛捐錢捐地,賑濟災民。大家都說王莽仁慈善良,是個好人。
在一片贊譽聲中,王莽擔任了大司馬,掌握了朝廷大權。他為了撈取政治資本,敢于拿皇親國戚“開刀”:他先把皇太后趙飛燕貶為皇后,后再降為庶人,迫使趙飛燕自殺;他還大封劉姓王姓和功臣后裔為侯,給退休官吏增加俸祿,博得了上層貴族階層的好感;他甚至“大義滅親”,他的兒子王宇殺了一個奴婢,他當即迫使王宇自殺。于是,人人都說王莽是個公正的好官。
野心暴露
元始元年,即平帝即位次年,遠居南方的越裳氏獻來了白雉。王莽黨羽一陣鼓噪,說是吉兆,吹捧王莽安定漢室德比周公,要求賜予“安漢公”的稱號。王莽假意推托了一番,也就做了安漢公,不久又獲得了宰衡重職。這時,太后王政君看出王莽有篡漢野心,但對羽翼豐滿的王莽已無可奈何。元始五年(公元年),王莽毒死了年僅歲的平帝,擁立兩歲的宣帝玄孫劉嬰當皇帝,號為孺子,自己做了“攝皇帝”,并將年號改為“居攝”。
過了三年,公元8年,王莽指使他的黨羽放出風聲,說王莽是真命天子,天命授意他做真皇帝。在黨羽的鼓噪下,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國號為“新”,年號為“始建國”。就這樣,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漢朝。
建安元年(9年),袁紹謀臣沮授曾勸說袁紹,如果能“西迎大駕,挾天子而令諸侯”,就會收到沒有誰“能御之”的功效。袁紹偏偏不聽,覺得獻帝是個廢物,把他弄來還得養著,怪麻煩的。可見袁紹根本不是個政治家,雖然空有雄兵猛將,卻不懂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難免失敗。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識。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做東郡太守不久,皇室劉邈在獻帝面前稱贊曹操忠誠,曹操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9年),治中從事毛玠向他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覺得是說到了點子上。
迎接漢獻帝
獻帝東遷后,曹操覺得機會來了,當時宮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經常向獻帝進獻食品和器物。獻帝還在洛陽時,曹操就曾向他進獻過縫帳兩頂,絲線十斤,山陽郡所產的甜梨兩箱,稗棗兩箱。獻帝都許后,曹操更是經常進獻,其中有桓帝時賜給他祖父曹騰的家藏器物,也有屬下陸續搜尋到的一些宮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漢獻帝來許昌,是曹操的一個杰作。他最初提起此議時,只有荀彧贊同,并極力說明迎獻帝的迫切性和對今后斗爭的有利性,說這是一件“大順”“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的迎接由于董承等人的阻攔并未如愿。后來董承為抵抗韓暹的勢力暗召曹操到洛陽。此時曹操的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獻帝迎到他的地盤許昌,方可成就大業,萬事無虞。
遷帝都許
曹操對獻帝的物質保障和適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報。獻帝授給曹操節鉞,錄尚書事,任司隸校尉,遷都許昌后,又任命他為大將軍,實際獲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將的地位。
建安元年(9年)八月,曹操進駐洛陽,立刻趁張楊楊奉兵眾在外,趕跑了韓暹,接著做了三件事:殺侍中臺崇尚書馮碩等,謂“討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謂“賞有功”;追賜射聲校尉沮俊,謂“矜死節”。然后在第九天趁他人尚未來得及反應的情況下,遷帝都許,使皇帝擺脫其他勢力的控制。此后,他還加緊步伐剪除異己,提高自己的權勢。他首先向最有影響力的三公發難,罷免太尉楊彪司空張喜;其次誅殺議郎趙彥;再次是發兵征討楊奉,解除近兵之憂;最后是一方面以天子名義譴責袁紹,打擊其氣焰,另一方面將大將軍讓予袁紹,穩定大敵。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訓練水兵,并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采取措施,隨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欲一統南北。曹操采用侍中尚書令荀之計,領大軍直出葉縣宛城,另遣輕騎襲襄陽。
九月,曹操至新野接受劉琮投降后,逼向荊州腹地。劉備為避曹軍銳氣,與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萬軍民倉促南撤,退向戰略要地江陵,并令關羽領萬余水兵順漢水溯江水會師。劉備至當陽長坂,與魯肅相見,接受其勸說,愿率軍轉東,向孫權靠近。時曹操已過襄陽,恐劉備先占江陵,親率精騎000,晝夜行00多里,追上劉備,將其擊敗,并獲徐庶之母,迫徐庶來歸。張飛率0騎斷后,拆長坂橋,勒馬橫矛,令曹軍疑懼,劉備方得脫險,東奔漢津(今湖北省鐘祥境),恰遇關羽船隊,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也領萬余人接應。劉備軍順漢水至夏口,先遣諸葛亮至柴桑見孫權,共謀抗曹,自率軍屯樊口。
孫權見劉備新敗,又懾于號稱80萬的曹軍聲威,對聯劉舉棋不定。諸葛亮與魯肅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勢,指出曹軍不過0余萬,且有后方不安遠道勞師水土不服短于水戰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乘勝取江陵后,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并進。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擊曹軍,遇于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于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贊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后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0艘滿載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并系輕快小艇于船后,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松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余船,引軍退走。
聯軍水陸并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湖北省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并遣甘寧攻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后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后,溯漢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戰后,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荊州牧,奠定了壯大發展進據益州的基礎。曹操吸取失敗教訓,大興水軍,進控江淮,與孫權對峙。孫權為抗曹,繼續與劉備聯盟,任其在荊州發展。三國鼎立格局逐漸形成。
0年,漢獻帝下詔禪位于魏王曹丕,曹魏政權從此建立。此時,司馬家族的勢力已經壯大起來,司馬昭繼其父兄(司馬懿司馬師)的事業,兵權在握,消滅了蜀漢,取代曹魏已是水到渠成。
司馬炎受禪
年,司馬昭死,司馬炎掌握全國軍政大權。同年月,司馬炎經過精心準備之后,仿效曹丕代漢的故事,為自己登基做準備。在司馬炎接任相國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馬炎指使勸說魏帝曹奐早點讓位。不久,曹奐下詔書說:“晉王,你家世代輔佐皇帝,功勛高過上天,四海蒙受司馬家族的恩澤,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讓給你,請順應天命,不要推辭!”司馬炎卻假意多次推讓。司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衛將軍賈充等人,帶領滿朝文武官員再三勸諫。司馬炎多次推讓后,才接受魏帝曹奐禪讓,封曹奐為陳留王。司馬炎于年,登上帝位,改國號為晉,史稱為西晉,晉王司馬炎成了晉武帝。
西晉成立之初,晉武帝為了收買人心,大封功臣,許多大家族都被封為公侯。短短幾年時間,晉武帝共封了7個王,00多個公侯。蜀漢滅亡不久,晉武帝為了穩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漢供職的官吏為朝官。晉武帝沒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慣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攏收買人心的辦法,穩定各級官吏,以確保社會穩定地過渡。因為晉武帝還看到,蜀漢雖亡,東吳未滅,全國還未統一。于是他開始運籌帷幄,準備擊滅東吳,結束全國的分裂局面。
統一天下
為了完成滅吳大業,晉武帝在戰略上做了充分準備。早在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荊州,著手滅吳的準備工作。羊祜坐鎮荊州后,減輕賦稅,安定民心,荊州與東吳重鎮石城(今湖北鐘祥縣)相距最近,晉軍采取了“以善取勝”的策略,向吳軍大施恩惠。由于孫皓揮霍無度,部隊士兵常常領不到軍餉,連飯也吃不飽。羊祜命人向吳軍送酒送肉,瓦解吳軍。這樣,不時有吳軍前來投降,羊祜下令說,吳軍來要歡迎,走要歡送。有一次,吳將鄧香被晉軍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堅持要殺掉,羊祜不但不殺鄧,而且還親自為其松綁,把鄧送了回去。有時,吳軍狩獵打傷的野獸逃到了晉軍領地,晉軍也把這些野獸送到吳軍帳內。正是由于這樣的“厚”愛,東吳將領們的心已經一步步趨向晉軍。
晉武帝在襄陽一邊命羊祜以仁德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游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船。經過長達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79年,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模的進攻。為了迅速奪取勝利,晉軍分五路沿長江北岸,向吳軍齊頭并發。第六路晉軍由巴東益州出發,沿江東下,直搗吳軍都城建業。0萬晉軍直撲東吳。東吳守軍,在巫峽釘下了無數個鋒利無比的長十余丈的鐵錐,在江面狹窄處用粗大的鐵鏈封鎖江面。晉軍先用大竹排放入長江,晉軍在船上載了無數根數丈長的用麻油澆灌的火點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夠把鐵鏈燒斷。就這樣,東吳長江的防守設施被一個個排除了。
在第六路晉軍進攻東吳時,為了分散吸引守衛建業的吳軍兵力,安東將軍王渾率一路晉軍,由北向南,直取建業。孫皓忙命丞相張悌統率主力渡江北上,迎擊王渾,結果沿江東下的晉軍乘機攻占了建業。
由于晉武帝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后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并入晉國版圖。
280年,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結束了。晉武帝司馬炎終于統一了全國,結束了長達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公元四世紀初,在內亂外患的雙重打擊下,西晉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都城一度由洛陽遷到了長安。但遷都并不能挽救它滅亡的命運。年,匈奴人劉聰率兵攻下長安,晉愍帝司馬鄴被俘,西晉宣告滅亡。
東晉的建立
司馬睿是東晉的開國皇帝,字景文,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懿曾孫,司馬覲之子,在位六年,十五歲嗣瑯邪王位。八王之亂后期依附于東海王司馬越,越以其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漢主劉淵舉兵后,中原局勢惡化,司馬睿用王導之謀,請移鎮建鄴(今江蘇南京)。朝廷遂于永嘉元年(07年)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九月南下。
他在王導王敦輔助下,優禮當地士族,壓平叛亂,慘淡經營,始得在江南立足。建興四年(年),漢劉曜陷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次年三月,司馬睿即晉王位,始建國,改元建武。他廣辟掾屬以為輔佐,有“百六掾”之稱。六月,孤懸在北方的晉地方長官劉琨段匹劉翰等漢胡80人上書勸進。8年,司馬睿即皇帝位,改元太興,據有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區,史稱東晉。
奪權之戰
司馬睿即位后,因為他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力單薄,本人才能也不高,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穩。但是,他重用了政治家王導。王導運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馬睿,使北方南遷的士族也決意擁護司馬睿,穩定了東晉政權,維持了偏安局面。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讓王導的堂兄王敦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軍事,握有重兵,控制軍權。其他重要的官職,大多數也由王導家族擔任。東晉王朝,實際上是王導和司馬睿共同掌握的。司馬睿在登基大典上,幾次請王導和他一起坐上寶座,接受群臣拜賀,王導謝絕。時人曾流傳說:“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在穩定了皇位后,開始不滿“王馬共天下”的局面,就起用劉隗刁協為心腹,以削弱王導勢力,并暗中進行軍事部署,試圖最終全面排除王導勢力。王敦先發制人,從武昌起兵擊敗劉隗,進入建康,殺死刁協。在王導的勸說下,王敦才退兵武昌,政權仍然由王導控制。
司馬睿見無法動搖王導勢力,自己名為天子,號令卻不出宮門,漸漸憂憤成病,臥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組對自己比較忠順,就任命他為太尉兼領太子太保,打算讓他參與朝政,鉗制王導。不料司徒荀組受任不久就病死,司馬睿更加憂傷,病勢加重。
年閏十一月己丑日晚,司馬睿病死于建康宮中的內殿。遺詔由太子司馬紹繼位。司馬睿死后的廟號為中宗,謚號為元帝。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志丹县|
息烽县|
龙胜|
玛纳斯县|
平舆县|
莲花县|
江山市|
宁德市|
宜兰县|
湟中县|
高安市|
桓仁|
湛江市|
塘沽区|
广东省|
正镶白旗|
禄丰县|
集贤县|
冕宁县|
萨迦县|
安达市|
池州市|
隆安县|
都江堰市|
通江县|
曲水县|
沙田区|
台湾省|
米林县|
灵台县|
昭觉县|
宁陵县|
平舆县|
兴和县|
汉沽区|
马鞍山市|
图们市|
东安县|
金寨县|
延川县|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