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二十一輯 連年戰火中的文明-《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第(1/3)頁

    ●皇帝與《太平御覽》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初年,國家藏書僅有史館中的萬余卷。于是,趙光義頒下召令,凡向國家獻書者賞。因此,國家藏書一下子增到了8萬卷,這些書分藏于史館書庫、昭文書庫和集賢書庫。早在梁代時,這三個書庫就已經建立了。趙光義即位后去視察,發現屋舍破舊,便下令重修。公元978年,重修工程竣工,皇帝賜名崇文院。院中有昭文書庫、集賢書庫、史館書庫等6庫,規模空前宏大。而在新館落成的前一年,趙光義已下詔用館藏書籍編輯《太平總覽》《太平廣記》以及詩文總集《文苑精華》等。

    《太平總覽》摘取的多為經史百家之言。全書保存了不少古籍,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此書歷經6年才編成。成書后,趙光義對宰相宋琪說:“從今天起,每天把《太平總覽》給我送來3卷,我要親自閱讀。”宰相宋琪說:“陛下以讀書為樂,借古鑒今,自然是好事,但每日讀3卷,是不是太多了,不要累壞了身體。”趙光義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許多樂趣,多看一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并不覺得勞神。古人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雖不能行萬里路,但讀萬卷書還是不難的。凡是喜歡讀書的人,總有他讀書的樂趣所在;如果不喜歡讀書,就是按著他的脖子,他也會讀不進去的。”眾大臣聽了非常敬服。此后,趙光義果然每天讀3卷,從不間斷。有時因為國事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并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這樣一部巨著,趙光義一年內全部看完,然后將其更名為《太平御覽》。

    ●司馬光一心著史

    司馬光,字君實,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公元1019年,他出生在陜州夏縣(在今山西)一個做官人的家庭里。他自小受到較好的教育,十分聰明伶俐。7歲的時候,便開始專心讀書,而且十分刻苦,不論是在三九嚴寒滴水成冰的季節,還是三伏盛夏酷熱難當的時候,他都照樣讀書寫字。人們見了,都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出息。

    司馬光做官后研讀了很多歷史著作,在學習鉆研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古以來的歷史著作雖然卷帙浩繁,但卻沒有一部上下貫串的通史。另外,在司馬光看來,各種各樣的史書實在太多,皇帝看不了,如果編一部通史,也可給皇帝讀史書提供點方便。于是,他萌發了一個強烈的愿望,自己動手來編一部,打破這個尚無通史的局限。他參考了眾多的歷史著作,花費了2年的時間,完成了一部從戰國到秦末的史書,按照自己的設想,給書取名為《通志》。《通志》編成,正是宋英宗在位的時候。司馬光就把這部書獻給了英宗。英宗讀過之后,覺得大開眼界,對自己治國理政很有幫助,就下令為司馬光專門設立了一個書局,讓司馬光全權組織編寫人員,準許他們借閱官府的藏書。英宗的支持使司馬光得到極大的鼓舞,他立即邀請了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劉恕、劉和、范祖禹等做助手,組成了一個編寫機構,把《通志》寫下去。

    到了宋神宗即位,司馬光又把新編好的一部分稿子獻給神宗。神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他讀了司馬光的稿子后,更是高興。他認為司馬光的書,不僅可以幫助做皇帝的人了解歷代的盛衰起落,而且這種起落盛衰,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使人可以常常對照借鑒。所以,神宗就把《通志》這個書名改為《資治通鑒》。“資治”是幫助治理,“鑒”的原義是鏡子,用來表示警戒和教訓的意思。后來,人們又把《資治通鑒》簡稱為《通鑒》。

    司馬光與王安石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王安石受神宗器重,回到朝廷主持改革的時候,司馬光是翰林學士。由于司馬光思想保守,就開始與王安石談不到一起了。后來,王安石被升為宰相,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司馬光不僅一條也不同意,而且還拼命地反對。由于司馬光的學識和影響以及他反對變法的強硬態度,他竟成了反對派的領袖人物,同老朋友完全鬧翻了。于是,司馬光就向神宗辭職,離開京城到了洛陽,一心編寫《資治通鑒》去了。司馬光前后一共花了19年,才把這部著作全部寫完。

    《通鑒》采用的是編年體,也就是按照歷史年代的發展順序,逐年寫出歷史上每年發生的大事。記載了自公元前4d3年到公元959年,即從戰國始到五代十國止的1360年的歷史。《資治通鑒》材料豐富,剪裁有致,考證嚴格,而且文字精練,富于文采。歷史上,《通鑒》與《史記》齊名。

    ●蘇東坡多才多藝

    在大宋朝這個文化高度發展的社會環境之中,蘇東坡(即蘇軾,因其號東坡居士,故又稱其為蘇東坡)可算是當時最浪漫和富有個性的人物,他的詩、詞、文寫得縱橫開闊,意脈流暢。尤其是在詞的創作上,蘇東坡貢獻更大,開創了一個新的詞派,使詞的面貌煥然一新。詞是自中唐從民間逐步發展起來的,直到蘇軾所處的時代,前后已有了300余年的歷史。雖然出現了不少名家名作,但詞一直被認為是“詩余”,是“小道”。因此,詞的題材非常狹窄,特別是唐五代,詞一直流連于花與樽酒之間,大都寫離別的傷感、男女的愛情,形式上處處受到音樂的束縛。而蘇軾的詞,在內容上卻完全打破了題材上的束縛,各種生活內容尤其是反映農村景象和生活的題材,在蘇軾的詞中都有反映,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突破。蘇軾因此開創了一個新的詞派,叫豪放派。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槽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首詞寫出了蘇東坡面對自然、感懷今昔的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現了他飄逸曠達的精神。詞一開始就在上下幾千年、綿亙數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開,在這樣浩渺的時空框架中,發出人生短暫、功名虛幻的感嘆,把人生挫折的懊喪引向高遠之處。這種人生哲學雖然缺乏激烈抗爭的力量,但是也反映了蘇東坡不甘沉淪的高傲性格。

    有一次,蘇東坡問一個唱歌的人說:“我的詞與柳永(宋朝著名詞人)的詞相比,怎么樣?”那人也是個風趣的人,回道:“柳永的詞,只適宜十七八歲的女孩,手拿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的名句);你的詞,須要關西大漢,手拿鐵板,高唱‘大江東去’。”這個回答十分形象地說出了蘇東坡的詞與另一詞派(婉約派)的區別。

    除了詩、詞、文之外,蘇東坡還是個大書法家,他擅長行書和楷書,吸取了前人許多名家的特長,且能自創新意。他用筆豐腴跌宕,具有一種天真爛漫的情趣。蘇東坡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至今仍有不少人在學習他的書法。

    蘇東坡雖然多才多藝,但為人剛正不阿、黑白分明。在宋朝王安石變法前后,不論是變法派當權,還是頑固派當權,他都堅持不隨波逐流。因此,他一生中有大半生的仕途不順,屢遭貶放。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蘇東坡蒙大赦回到常州后,便一病不起。次年,這位百年難求的文壇大才子就與世長辭了。他給后人留下了《東坡集》《東坡后集》以及《東坡樂府》等珍貴的文化遺產。

    ●歐陽修“文學變革”

    歐陽修,字永叔,吉水(在今江西)人,出身于低級官吏家庭。歐陽修幼時喪父,家中貧寒。歐陽修從小聰明好學,他的母親便用沙土當紙,以棍做筆,教兒子習字,對其進行啟蒙教育。后來,其母帶歐陽修投奔在隨州任推官的叔父歐陽嘩,方使歐陽修所受教育得以繼續進行,從而也使北宋文壇最終出現了他這樣一位文學大家。

    歐陽修到了叔父家后,更加好學,看書達到了如醉如癡的程度。

    歐陽修的文學革新主張

    歐陽修是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他倡導的詩文革新在本質上是針對五代文風和宋初西昆體的,可是歐陽修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都與柳開以來的復古派文論家有很大的不同。從柳開、穆修到石介,復古主義的文論都有重道輕文,甚至完全把文學看做道統之附庸的傾向。而歐陽修卻與之不同,且對文與道的關系持有新的觀點。首先,歐陽修認為儒家之道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六經之所載,皆人事之切于世者。”(《答李詡第二書》)其次,歐陽修文道并重。此外,他還認為文具獨立的性質。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城市| 区。| 雷州市| 东山县| 鹤庆县| 宣城市| 杭锦旗| 禄丰县| 烟台市| 中阳县| 渭源县| 黎平县| 洪江市| 鸡泽县| 乐昌市| 东阿县| 高碑店市| 六枝特区| 长寿区| 海盐县| 奈曼旗| 玉山县| 施秉县| 西乌珠穆沁旗| 政和县| 峨眉山市| 微山县| 沧州市| 郯城县| 泰安市| 浮梁县| 潢川县| 芜湖县| 长岛县| 莱阳市| 麻栗坡县| 西宁市| 犍为县| 镇远县| 邳州市| 天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