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七輯 盛世中華——唐朝-《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第(1/3)頁

    ●李淵太原府起兵

    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許多隋朝的官吏也紛紛造反,自己統領軍隊稱霸一方,其中李淵父子的太原起兵最終促成了唐朝的建立。李淵本是隋朝的貴族,靠繼承祖上的爵位,當上了唐國公。公元617年,楊廣派他到太原去當留守(官名),鎮壓農民起義。開始他也打過幾個勝仗,后來看到起義軍越打越強,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緊張起來了。

    李淵的次子李世民是他眾多兒子中最有才能、最有膽識的一個。他眼見隋朝大勢已去,便暗中結交有才識的人士,一同商議統一天下。天下大亂之后,李世民乘機勸父親起兵。

    李淵依照世民及晉陽令劉文靜的計謀,從太原起兵,自任大將軍,集中了20多萬大軍攻打長安。李淵攻下長安以后,為了爭取民心,宣布約法12條,把隋朝的苛刻法令一概廢除,并且暫時讓楊廣的孫子楊侑做個掛名的皇帝。

    禁軍將領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政變,勒死隋煬帝后,李淵立即把楊侑廢掉,自己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唐。李淵和李世民經過幾年征戰,平定了其他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

    ●李世民東征西討

    公元618年,李淵做了皇帝,建立了唐朝,但各地的戰亂并沒有平息,到處是占山為王的割據勢力,統一的任務還相當艱巨。這個艱巨的任務,歷史性地落到了李世民頭上。

    在多種割據勢力當中,依附突厥的劉武周最為強大。他占據了雁門、樓煩(今山西靜樂)、定襄(在今內蒙)等幾個郡,自稱皇帝,猖撅一時。公元619年,劉武周率軍進攻唐朝城鎮,接連取得了幾次勝利。坐守太原的李元吉見劉武周來勢兇猛,不敢抵抗,嚇得把太原城白白送給了劉武周,匹馬逃回了京城長安。劉武周得以長驅直進,勢力越來越大。李淵在猖狂的劉武周面前,也嚇得準備放棄黃河以東的土地,守住蒲津關以西,做個關西皇帝算了。李世民堅決反對父皇的這種茍安思想,他闡明厲害,并積極請戰。李淵被李世民說服了,就命李世民領兵出擊。經過幾次大的戰役,李世民把劉武周的主力部隊都消滅了。劉武周見大勢已去,就逃往突厥。突厥不想得罪唐朝,就將劉武周殺了。失去的大片土地,經過李世民揮軍奮戰,又回到了唐朝手中。

    打敗了劉武周之后,唐朝已把西北的幾股割據勢力都鏟平了,使后方得到了穩固,李淵又命李世民率大軍攻取東都(今河南洛陽)。李世民揮師出關,銳不可當,河南許多州縣望風而降,很快就把東都包圍了。

    東都這時在王世充手里。王世充是隋朝大臣,原與楊廣的孫子楊侗一起鎮守。楊廣死后,王世充先立楊侗為皇帝,后來,他打敗了瓦崗起義軍,自以為了不起,就廢了楊侗,自立為帝,取國號為鄭。

    李世民領兵圍住東都,日夜不停地攻城。被圍在城里的王世充為了擺脫被困的挨打局面,他派人悄悄趕往河北,向竇建德求救。接到王世充的求救信,竇建德即發兵去救王世充。他的目的是想先與王世充聯合擊敗唐軍,再尋機消滅王世充,最后奪取天下。竇建德一面發兵30萬去救援王世充,一面派人送信給李世民,信中以命令的口氣要李世民退回吳中。

    竇建德的信不僅沒使李世民撤退,反倒給李世民搶得戰機的時間。李世民接受了部將的意見,一面繼續圍攻東都,一面分兵截住南下的竇建德大軍。李世民把他的弟弟留下來攻城,自己則領兵去攔截竇建德。虎牢關(在今河南)一戰,竇建德的夏軍被打敗,潰不成軍。在一片混亂之中,竇建德受傷做了俘虜。打敗了竇建德,李世民又回兵東都,王世充只好打開城門乖乖投降。

    李世民這一戰一舉消滅了夏、鄭兩個大國,使黃河南北的廣大地區都成了唐朝境地,統一事業也就基本完成了。

    ●再反唐李密身死

    李密兵敗后率兩萬瓦崗軍來投奔唐朝,李淵封他為荊國公,并且將表妹獨孤氏嫁給他,但是卻不給他兵權,只讓他做三品的光祿卿。李密深知李淵此舉是對自己進行防范,心中不滿,卻也無可奈何。李密覺得李淵沒把自己放在眼里,越想越氣,決定離開長安,但孤身一人離開,他又心有不甘,于是便心生一計。

    一天,李密對李淵說:“臣蒙恩寵,安坐京都,深感不安。聞聽山東臣舊日部下大多對王世充不滿,臣愿率軍前去招撫他們,共討王世充。”李淵覺得這是件好事,便答應了,并派給李密一萬人馬。

    離開長安,身邊又有一萬人馬,李密心中松了一口氣。他此番就是為了脫離李淵,圖謀東山再起。與李密一同出行的還有王伯當、賈潤甫,但二人并不知他心中的這一番想法。

    大軍剛行到稠桑(今河南靈寶以北),忽然有御史快馬追來,傳皇帝御旨,要求李密速回長安,說有要事相商,王伯當、賈潤甫先率軍繼續前行。李密一聽,便知情況有變。但他心意已決,絕不再回去,便找來王伯當、賈潤甫商議對策。

    原來,李密剛帶兵出長安不久,李淵便得到密報說李密要倒反長安、圖謀不軌。報密之人便是李密原來的部下,此人本是李密親信,最了解李密為人,他知道李密率一萬人馬此番去山東,是為了重新開辟地盤與李淵做對。李淵聞言大驚,忙降旨召回李密。

    李密對王伯當、賈潤甫二人說:“皇上突然要我回去,定是有人說了我的不是,我此番回去必死無疑!哼,我最了解李淵為人,最怕我掌握了兵權,不甘臣服,于是封我個有名無實的光祿卿,表面上還裝得很熱情。我再也不肯上他的當了。這里是桃林縣境內,不如我們攻破桃林,奪到糧食,然后去黎陽,在山東重振旗鼓。二位意下如何?”

    賈潤甫大吃一驚,對李密說:“明公此言差矣。當今皇上待人寬厚,決無害你之心。更何況一旦舉事,朝廷必派人來追殺,區區一萬人馬不堪一擊。那時悔之晚矣!”李密聞言勃然大怒,舉刀便向賈潤甫砍去。王伯當見狀,趕忙上前拉住。賈潤甫跟隨李密多年,沒想到他現在如此對待自己,流著淚勸道:“眼下強者為王、敗者為寇,況且自從翟讓被殺,天下人皆以為明公為忘恩負義之人,誰還肯來投奔?恕屬下直言相告,望明公三思。”殺翟讓之事是李密的心病,聽賈潤甫再次提起,一時氣恨交加,舉刀又欲殺之。但見賈潤甫涕淚橫流,一番話說得句句中肯,也只有真心相待之人才會說出此言,又不忍下手,半響方說:“也罷,既然你不肯和我一起舉事,姑且自已去罷。我心已決,不可阻攔。日后若戰場相見,只當不識也就罷了!”賈潤甫聞聽此言,心下大痛,但自覺無趣,獨自出營,騎馬奔熊州而去。王伯當為人義氣,雖不贊成舉事,但見李密鬼迷心竅,只好說:“我王伯當與你生死與共,只是日后因此事而死,太沒有價值了!”

    李密與王伯當商定,很快便帶入攻下桃林縣,殺死縣令,奪得糧食。消息傳到熊州,唐右翔將軍史萬寶怕他前來攻打,便與行軍總管盛彥師商量對策。盛彥師成竹在胸地說道:“您不必擔心,李密志在山東,不會攻打熊州。況且,只要您肯給我5000人馬,便可提李密人頭來見。您又有什么可憂慮的呢?”史萬寶忙問是何良計,盛彥師只搖頭微笑不語。于是,史萬寶撥給盛彥師5000人馬,靜待佳音。

    李密果真沒去攻打熊州,而是奔黎陽而去。但是去黎陽如果走大路必然要經過洛陽,洛陽此時為王世充所占,自然不會放李密過去。李密便決定先去襄城,然后繞道黎陽投奔徐世助。而去襄城必經熊耳山。熊耳山山高林密,中間一條峽谷便是惟一的通道。盛彥師的錦囊妙計便是埋伏在峽谷兩側的山頭,居高臨下,以逸待勞。

    果不出盛彥師所料,他帶5000精兵埋伏好的第二天,李密、王伯當便率眾走入熊耳山峽谷。待他們全部進入埋伏圈,盛彥師一聲令下,亂箭齊發。李密所帶軍兵猝不及防,無處躲藏,亂作一團,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李密無力組織反抗,身中數箭而亡。可憐王伯當也隨他同赴黃泉,但正如他自己所說,死得毫無價值。

    在黎陽的徐世勃,雖歸順李淵,但此人注重情義,將二人盛殮葬在黎陽山上,并且親自戴孝,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玄武門兄弟相殘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淵選定長子李建成為皇太子,但是,其次子李世民在建唐過程中出力最多、功勞最大,李建成、李世民二人的矛盾日見加深。

    李世民網羅了尉遲敬德、秦叔寶、徐世勃、李靖等著名將領,像房玄齡、杜如晦等著名的十八學士也都成了他的謀士。所以,他的勢力無人能比。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后,也統領軍隊打過一些勝仗,雖然沒有李世民那樣雄厚的實力,但他有太子這個合法的身份,使得一大批皇親國戚聚集在他的周圍。他長期留守關中,在京城長安一帶有堅固的基礎,甚至宮廷的守軍(玄武門的衛隊)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還把齊王李元吉拉找討來。總體來說,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但是,形勢對李世民越來越不利。由于李淵昏庸無能,聽信讒言漸漸疏遠了李世民。李建成乘機加緊和李元吉、張婕好、尹德妃勾結,幾次三番想暗害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世民、元吉跟隨李淵到城外打獵,李淵讓他們騎馬比箭。李建成故意讓李世民騎他的一匹難以馴服的烈馬,李世民剛騎上馬,馬就狂蹦亂跳起來。李世民急忙跳下,等馬安靜了,再騎上去。誰知剛一上馬,馬又跳起來。這樣反復了三次,李世民才制服了這匹烈馬。李世民騎在馬上,對旁邊的人說:“有人想用這匹馬害死我,豈不知生死有命,怎么害得了呢?”李建成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一天夜里,李建成請李世民喝酒,想用藥酒毒死李世民。李世民毫無戒心,拿起酒杯一飲而盡,突然感到胸口疼痛難忍,接著就大口吐血。幸好淮安王李神通在場,把李世民背回府全力醫治,才保住性命。

    李建成還用金銀收買秦王府的武將,又鼓動李淵把李世民的心腹謀士全調到外地,眼看矛盾就要由明爭暗斗發展到兵戎相見的地步。

    李建成和李元吉策劃,利用抵御突厥入侵這個時機,先奪了李世民的兵權,等出征的時候再把他殺掉。李建成在李淵面前推薦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北征,李淵答應了。李元吉又請求秦王府的尉遲敬德、程咬金、秦叔寶等猛將歸他指揮,并調李世民部下精銳士兵充實自己的部隊,李淵也都一一同意了。李建成以為自己安排得十分周密,其實,這消息很決就傳到李世民那里。李世民急忙找來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商量對策,大家都主張立即動手,先發制人。

    公元626年的一天,李世民上朝去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揭發他們在后宮胡作非為以及與張婕好、尹德妃的暖昧關系。李淵大吃一驚,說:“竟然有這樣的事?”李世民說:“不但如此,他們還幾次想謀害我。如果他們得逞,兒就永遠見不到父皇了!”說完哭了起來。李淵說:“你講的事情,關系重大,明天我要親自過問!”

    當天夜里,李世民調兵遣將。第二天一早,李世民親自率領長孫無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門附近。張婕好聽到了風聲,馬上派人報告李建成。李建成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說:“我們應該趕快把兵馬布置好,稱病不去上朝,觀察一下動靜再說。”李建成說:“怕什么?內有張、尹二妃照應,外有自家軍隊守衛玄武門,能把我們怎么樣?我們一起上朝去,看看情況再說。”說完兩人騎馬進入玄武門。

    守衛玄武門的將領叫常何,原來是李建成的心腹,但是已經被李世民收買過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臨湖殿,發現情況異常,立即掉轉馬頭,往回跑。只聽有人喊道:“太子、齊王,為什么不去上朝?”李元吉回頭一看,不是別人,正是對頭李世民,他急忙取弓搭箭,一連向李世民發了三箭,都沒射中。李世民對準李建成回射一箭,只聽“唆”地一聲,李建成從馬上摔下來,斷了氣。李元吉急忙向西逃去,迎面碰上尉遲敬德,又掉轉馬頭往回跑。忽然一陣亂箭射來,李元吉趁勢滾下馬鞍,往附近的樹林里鉆,正巧遇見李世民。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李元吉騎到李世民的身土,奪下了弓,動手去扼李世民的頭頸。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候,尉遲敬德騎馬趕到了。李元吉放開李世民拔腿就跑,尉遲敬德一箭把他射死了。

    這時候玄武門外人喊馬嘶,原來是東宮的大將馮翊、馮立,齊府的薛萬徹帶著兩千多人,正在攻打大門。只見大力士張公瑾一個人用身子頂著門,外面的人沒能攻進來,守衛玄武門的敬君弘、呂世衡兩位將軍挺身出戰,先后戰死。東宮、齊府的士兵又去攻打秦王府,情況十分危急。這時候,尉遲敬德提著建成、元吉的腦袋趕來,大喊道:“奉圣旨討伐二賊,這就是他們的頭,你們還為誰賣命?”東宮、齊府官兵見兩顆血淋淋的人頭,果然是建成、元吉的,就一哄而散。

    三弟兄火并的時候,李淵正帶著大臣、妃子在海池中乘船游玩。忽然看見尉遲敬德匆匆趕來,就問:“你來這里干什么?”尉遲敬德說:“太子、齊王叛亂。秦王恐怕驚動陛下,特地派臣來護駕。”李淵大吃一驚,忙問:“太子、齊王現在何處?”尉遲敬德說:“已經被秦王殺死了。”李淵十分難過,吩咐游船靠岸,回頭對裴寂等人說:“想不到會有今天這樣的事發生,你們看怎么辦?”左右的大臣聽到建成、元吉已死,就順水推舟做個人情。蕭璐、陳叔達說:“建成、元吉本來就沒有大功,秦王功德蓋世,深得人心,理該立為太子。”李淵說:“我本來也是這樣想的。”尉遲敬德忙說:“外面還沒有完全平靜,請陛下降旨,要各路軍隊都接受秦王指揮。”李淵立即派人傳旨結束了這場政變。

    三天之后,李淵宣布秦王李世民為太子,國家大事一律由太子處理。這年八月,李淵被迫讓位,自稱太上皇。李世民當了皇帝,是為太宗,第二年改年號為貞觀。歷史上把這次政變叫做“玄武門之變”。

    ●房謀杜斷佐太宗

    “房”指房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杜”是杜如晦,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唐高祖武德年間,二人均為秦王府的重要謀士,助秦王李世民平定群雄、取得帝位。

    唐太宗貞觀初年,房玄齡、杜如晦分領尚書左、右仆射,共掌朝政,臺閣制度皆二人所定。房玄齡善建嘉謀,杜如晦能斷大事,兩人為佐太宗,同心協力、相得益彰。故時稱良相,必曰房杜。

    ●魏征直諫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把國家治理好,除了他的雄才大略等因素之外,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善于納諫。這一點在他的治國經歷中非常突出,因而得到了中國歷史上“最善于納諫的皇帝”的美譽。

    在李世民的鼓勵下,大臣魏征總是不斷地給他提意見,而且往往據理力爭,絲毫不讓。李世民對魏征也特別看重,還常常把他召進宮中,單獨聽取他的意見。

    有個大臣的女兒,才貌雙全,皇后建議把她選人宮廷,并且已經登記入冊。其實這位姑娘已經與人訂婚,有了婆家。但既是選入皇宮,誰還敢說個不字呢。有人就把這事告訴了魏征。魏征急忙進宮拜見李世民,勸諫說:“皇上居住的是深宮大院、亭臺軒榭,應該想到平民百姓是否有房住;皇上每天山珍海味、雞鴨魚肉,應該想想平民百姓能否填飽肚子;皇上身邊嬪妃成群、美女如云,應該想想平民百姓是否有個家。”李世民間:“你說了這么一通道理,到底想說什么啊?”

    魏征這才把來意挑明,說:“人家的姑娘已許婆家,皇上卻要去奪為己有,這豈是一個好君王所能做的事呢?”李世民連忙認錯,自責不已,馬上下詔,從嬪妃名冊中劃掉那位姑娘的名字。

    從此以后,李世民越來越信任魏征,而魏征提的意見不僅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尖銳,有時簡直讓李世民聽不下去,下不了臺階。

    有一次,剛剛上朝,魏征就為一件事與李世民辯論起來。君臣各說各的理,互不相讓,直爭得面紅耳赤。李世民氣呼呼地,真想一聲令下,將魏征趕出宮去,可他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善于納諫的好名聲,只好努力按住火氣。退朝后回到宮中,李世民仍是怒氣不消,憤憤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不明白李世民為什么發那么大的火,就問:“陛下想殺誰?”李世民嚷道:“殺誰?我要殺魏征!這個鄉巴佬太猖狂了,總是當著大家的面叫我難堪我這個皇卜倒受他擺布了哼!”長孫阜后聽了不言不語地走進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皇帝的正規禮服,來到李世民面前,恭恭敬敬地跪拜下去。李世民給弄糊涂了。只聽長孫皇后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我聽說只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如今魏征犯顏直諫、剛正不阿,正說明皇上的英明。所以向皇上表示祝賀。”

    李世民聽了這一席話,恍然大悟,心中的怒氣一下全沒了。從那以后,李世民不但不怨恨魏征,反而常常在大臣面前夸獎他:“人家都說魏征態度暴躁,舉止粗魯,我看那恰恰是他的嫵媚可愛的地方呢!”

    魏征不管李世民生氣也好,還是稱贊他也好,還是照樣給李世民提意見。在短短的十幾年里,魏征給李世民提的批評、建議大大小小有200多件。他之所以敢于直言勸諫,是他摸準了李世民有一個最大的恐懼,就是怕亡國。因此,魏征常常引用隋朝的例子來勸諫李世民,李世民也知道魏征是幫助他避免亡國之禍的忠臣,因而能接受勸諫。

    公元643年,魏征得了重病。李世民每天都派人去看望他,向他表示問候,希望他還能為自己再提點意見。到了病危時,李世民親自來到魏征病床前,看著魏征,難過得流下了眼淚,就問魏征:“愛臣還想要些什么?”魏征緩緩應道:“我是什么也不想了,我只擔心國家的前途啊!”李世民緊緊握住魏征的手,什么話也說不出來。

    不久,魏征去世了,李世民親自趕往吊唁。在魏征的靈前,李世民想起了魏征忠君報國、犯顏直諫的件件往事,又傷心地痛哭起來。由于過分傷心,李世民整整5天沒有上朝。李世民還頒發詔書,命文武百官都要去吊唁魏征,參加魏征的葬禮。

    李世民為魏征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之后,一上朝議事,就對百官慨嘆道:“以銅為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戴得是否端正;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以人為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如今魏征去世,就使我少了一面明察得失的鏡子了。”

    ●唐文成公主入藏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過著農耕和游牧的生活,他們勇敢善戰。吐蕃人的首領稱為“贊普”,意思是雄壯強悍的男子。

    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非常羨慕唐朝的文化,公元640年,他派大相(相當于宰相)祿東贊帶著黃金5000兩、珍寶數百件,去長安求婚,李世民答應將文成公主嫁給他。

    文成公主出身皇族,聰明、美麗,讀書很多,很有才華。李世民為她準備了豐厚的嫁妝,其中有各種各樣的日用器具、珠寶、綾羅、衣服等。公元641年,李世民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文成公主的父親)護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親自帶領大隊人馬迎接,吐蕃人民穿著節日的服裝熱烈歡迎遠道而來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的時候,帶去了許多歷史、文學書籍以及經書、佛經和有關醫藥、生產、工藝等方面的書籍,還帶去了大量的糧食、蔬菜種子和生產工具。她還幫助吐蕃人推行歷法,教吐蕃婦女紡織、刺繡。她帶去的水磨深受吐蕃人民的歡迎,使他們學會了利用水力資源。文成公主信奉佛教,松贊干布在她的影響下,提倡佛教,修建了大昭寺。文成公主帶去的樂隊大大豐富了藏族的音樂。當時,松贊干布不斷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求學,唐朝許多有學問的人也被聘請到吐蕃掌管文書。唐朝還給吐蕃送去蠶種,派去養蠶、釀酒、制碾磨和造紙墨的工匠。先進的漢族文化傳入吐蕃,對吐蕃生產和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州县| 静安区| 沁水县| 龙胜| 晋中市| 富顺县| 英德市| 南郑县| 临朐县| 横峰县| 尚志市| 望江县| 乡宁县| 东港市| 东丰县| 富源县| 上思县| 托克托县| 和静县| 新乐市| 宜都市| 滦平县| 迁安市| 长沙县| 大同市| 巩留县| 保靖县| 普兰店市| 永仁县| 上栗县| 昌黎县| 吉林市| 涡阳县| 自治县| 桦南县| 龙里县| 雷山县| 特克斯县| 宁都县| 辉县市| 钟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