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歷史重建-《中國史綱》
第(1/3)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馬勇
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也有非常久遠的歷史書寫,但是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新史學的輸入,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歷史的認識發生了嚴重分歧。到了二十世紀初年,一些有遠見的歷史學家如章炳麟、梁啟超等就開始考慮重新認識中國歷史,重建中國歷史的書寫方式和表達方式等問題。只是由于歷史條件限制,他們的這些認識除了體現在夏曾佑那本并不太成熟的《中國古代史》之外,似乎還沒有多少理想的成果。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方才相繼出現張蔭麟、錢穆等人的中國通史著作,嘗試著對中國歷史進行重構。
張蔭麟是民國時期的天才史學家,具有極高的天賦,思想深刻、功底扎實,曾經受到梁啟超、陳寅恪、錢穆等史學大家器重,給予相當高的期許,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學術界,張蔭麟與錢鐘書齊名,他的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中國史綱》雖說是個未完成的作品,但卻使中國新史學別開生面,使中國歷史的書寫與重構走上正軌。
在這部著作中,作者對自己民族的歷史飽含溫情與敬意,旁征博引,縱橫捭闔,以豐富可信的歷史文獻作依托,以輕松自由、流暢粹美的文字,以舉重若輕的行文風格描述了遠古中國至東漢初年的歷史。全書沒有繁瑣冗長的引文考據,沒有故作高深的新奇道理,作者只是以行云流水的文字如實講述那段歷史那些故事,使讀者在輕松閱讀中獲取新知,增長見聞。
作者能夠有這樣的表達,這樣的成就,當然與其所受教育有著直接關系。張蔭麟生于1905年,號素癡,廣東東莞人。張蔭麟有著良好的家庭環境,1922年畢業于廣東省立第二中學,翌年考入清華學堂中等科三年級肄業。入學僅僅半年時間,張蔭麟就在《學衡》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文章《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說質疑》,就中國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的是老子更老還是孔子更老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直接質疑對象是著名學者梁啟超。
張蔭麟的這篇文章受到學界重視,也得到了梁啟超的激賞。由此,張蔭麟開始在學術界如魚得水,僅僅幾年時間就在當時各有名刊物諸如《學衡》《清華學報》《東方雜志》《燕京學報》《文史雜志》等上面發表四十多篇論文,在范圍上幾乎涉及了整個中國史。這些論文使張蔭麟少年得志,暴得大名,迅即被一些八卦人物列為清華“文學院四大才子”之一(另外三人為錢鐘書、吳晗和夏鼐)。
1929年,張蔭麟結束了在清華的學業,因成績優異可堪造就旋被選派公費赴美留學,入斯坦福大學攻讀西洋哲學史和社會學,使其學術眼界和學術方法又獲得了一次大提升。短短四年,張蔭麟完成了應修課程,獲得了博士學位。1934年回國返任清華大學歷史系、哲學系講師,兼任北大歷史、哲學系課程,成為當時國內新史學的中堅人物和學術新秀?;蛟S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教育部在規劃高中歷史教材時,因傅斯年推薦,邀請張蔭麟執筆撰寫中國史,這就是《中國史綱》的來歷,時在1935年,即張蔭麟回國第二年。
按照作者的計劃,《中國史綱》是一部多卷本著作,現在留給世人的只是這部著作的第一部,可惜作者英年早逝,天不假年,這部未完之書竟然成了絕響,成為史學天才留給這個世界的唯一
著作。
根據教育部規劃,這部高中生閱讀的中國歷史,由張蔭麟擬定寫作綱目,將中國幾千年歷史分解為數十個專題,然后由他組織各方面的專家進行寫作。漢代以前由張蔭麟親自操刀,唐以后按照計劃由吳晗負責,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社會變化的歷史交給千家駒去編寫,近百年來的中日戰爭和中日關系,則由對中日關系有很深研究和資料積累的王蕓生負責。各方面負責者將稿子完成后再由張蔭麟按照總體構想統籌改定,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這個良好規劃并沒有獲得執行,只有張蔭麟本人在1940年初完成了自己承擔的東漢之前這部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川县|
鲁山县|
比如县|
陆川县|
东丽区|
百色市|
迭部县|
延长县|
古浪县|
永寿县|
洛扎县|
黄龙县|
平罗县|
夏河县|
黑水县|
大渡口区|
仁布县|
中卫市|
嘉峪关市|
凤翔县|
长阳|
宁武县|
阜新|
太白县|
长丰县|
永修县|
清水县|
永泰县|
石棉县|
绥芬河市|
汶川县|
车险|
巴南区|
宁河县|
博罗县|
大庆市|
玛曲县|
东乌珠穆沁旗|
讷河市|
隆化县|
桃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