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荷馬史詩》的作者究竟是誰 世界文學巨著《荷馬史詩》由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組成,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情況,內容浩大廣博,非一人之力可成。因此,人們一直在懷疑:《荷馬史詩》真的是荷馬寫的嗎?如果不是荷馬所寫,那它的作者究竟是誰呢? 研究古希臘的歷史,離不開古希臘的文學巨著《荷馬史詩》。它作為史料,不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情況,而且反映了邁錫尼文明。它再現了古代希臘社會的圖景,是研究早期社會的重要史料。《荷馬史詩》不僅具有文學藝術上的重要價值,它在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也提供給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東西。鑒于《荷馬史詩》內容浩大廣博,許多學者認為《荷馬史詩》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傳說的口頭文學,靠著樂師的背誦流傳,最終由荷馬整理成冊。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荷馬不是《荷馬史詩》的真正作者。 而且,公元前7(或6)世紀留下來的一首古詩曾經有過這樣的記載:“(荷馬是)住在契奧斯島(愛琴海中一個島)的一個盲人。”如果荷馬是盲人,那他更不可能完成《荷馬史詩》這一浩大的寫作工程。 關于荷馬的生平事跡,只有這兩部史詩可以引以為據,但其中的線索也少得可憐。不過,有一點今人是可以確定的,荷馬是古代希臘在公眾場合表演吟誦詩歌的人,即古希臘人所稱的“吟唱詩人”。我們之所以對這一點這么肯定,是因為希臘人恰好在荷馬時代之前不會使用文字。在公元前8世紀中葉,地中海東部的腓尼基人教希臘人學習字母之前,希臘人根本無法書寫記載。在荷馬以前,故事傳說只是憑借口頭傳播。之所以采取歌謠形式,是為了使“吟唱詩人”容易記誦。較有才能的吟唱者也可以當場即興發揮,并且,每次表演的細節都不完全一樣。每個吟唱者把一首詩歌以自己的方式進行修改,一首詩經過日積月累,就不斷有各種發展。《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兩部史詩最終寫成時,肯定是已歷經潤色增補的最后定稿。 讀《荷馬史詩》中一些段落,很有短詩的味道。而且詩中若干事件發生的時代似乎比其他部分更早,充分表明荷馬史詩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由很多“作者”創作完成。 美國學者帕里從語言學的角度,仔細研究了這兩部史詩中重復出現的詞組、短語,尤其是每個英雄和神的名號的組合與使用,發現史詩具有一整套程序化的語句。據統計,《荷馬史詩》中有1/5是由重復使用的詩句構成的,總共28000行詩中有25000個重復出現的短語。這些程序化的用語符合配樂詠唱的古希臘詩歌的特有規律,也便于在沒有文字的條件下口頭傳誦和即興創作。如此大量而固定的程序用語,顯然不可能出自一個詩人的創作,那是經過世代民間歌手不斷口口相傳、不斷積累篩選而約定俗成的。帕里的發現被學術界認為是20世紀荷馬研究中最重要的成就,他因此被譽為“荷馬研究中的達爾文”。 同時,《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語調和主題差異較大也能證明這個觀點。比如,《伊利亞特》描寫的主要是發生在幾日內的事,并且對戰陣軍功極為強調;而《奧德賽》所述事跡則長達十年之久,同時專寫幻想和神仙魔鬼。而且鑒于《奧德賽》的內容幾乎沒有涉及戰爭殘酷的一面,19世紀英國小說家巴特勒指出,《奧德賽》的作者應該是女人而不像是男人! 因此,德國學者基希霍夫、英國史學家格羅特等人認定,兩部史詩既不是一連串各自分開創作的民間詩歌的匯編,也不是出于一位大詩人的手筆,它們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古老的神話傳說與特洛伊戰爭的英雄故事,是它最原始的素材。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勢必由許多民間詩人對它不斷地進行增刪、修飾,最后似由一位大詩人(如荷馬)進行加工整理而成。這種綜合性的說法已日益為學術界更多的人所接受。 對《荷馬史詩》及其作者的研究與爭論,如同這兩部史詩具有永久的魅力一樣,也許永無休止。但再多的爭論也改變不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伊利亞特》、《奧德賽》是世界文化史上偉大的史詩。 ■《伊索寓言》的作者之謎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童話集之一。《伊索寓言》通過簡短而精煉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讀者眾多,而且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但和人們懷疑《荷馬史詩》非一人之作一樣,人們也懷疑《伊索寓言》并非伊索一人的創作。那么,《伊索寓言》的作者究竟是誰呢? 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在希臘各地奴隸制城邦形成的過程中,開展了大規模的海外殖民運動,使希臘與外部世界的聯系進一步加強,極大地擴展了希臘奴隸制工商業的海外市場,從而促進了希臘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當時,在希臘民間廣泛流傳著許多優美的散文故事,其中一些是關于動物的寓言。相傳其作者是希臘薩摩斯島的伊索。據說,伊索是一個奴隸,他以自己杰出的才華和智慧而獲得解放,成為卓越的文學家和哲學家。他用簡潔的文字,以寓意深刻的動物故事,辛辣嘲諷和無情鞭撻了奴隸主貴族的殘暴統治。他把統治者比做豺狼、獅子、老鷹和狐貍,刻畫出它們的兇殘狠毒和偽善狡猾的本性,揭露了“強權即公理”的吃人邏輯。《伊索寓言》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恰當的比喻、生動的形象,表現了當時的階級對立關系,對弱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熱情歌頌了人們向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總結了古代人民的斗爭經驗和生活教訓,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頗強,富有教育意義,深受群眾喜愛。然而,對于《伊索寓言》作者的歸屬,人們還有著種種疑惑。 人們之所以會對《伊索寓言》的作者產生疑惑,是因為從《伊索寓言》的寫作風格來看,各篇寓言時間跨度大,傾向也不完全一樣。據此推測,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應當看做是古希臘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集體創作。 為了支持《伊索寓言》并非伊索一人單獨創作這一觀點,有人提出了歷史線索:大哲學家柏拉圖曾說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在監獄中把《伊索寓言》改成了韻文;《狐貍和刺猬》的故事曾出現于百科全書式學者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至前322年)所作的《修辭學》中;阿維阿努斯在公元4世紀將42個寓言故事改寫成拉丁文哀歌體對句;大約14世紀時馬克西姆斯-普拉努底斯教士收集匯編了這些寓言,使得《伊索寓言》在世界上廣泛流傳。 同意此觀點的人們還認為,伊索這個名字事實上與“伊索”這個詞同義。最早是伊索或者某一個像他那樣的人,以簡潔、明快的風格講述所收集的寓言故事,其目的僅僅是為了使世人明辨是非。在這一過程中,當然會加進部分自己的內容。具有伊索風格的這些寓言經一代代口頭流傳下來,最后都被視作出自伊索的手筆。例如,在古埃及的大紙草中,在西亞的古蘇美爾時期和古巴比倫的泥板文書中,在古印度梵文《五卷書》中,在公元前8世紀希臘的《田功農時》中,在佛教經典《嘉言集》和《本生經》中,在小亞細亞《舊約全書》中的《士師集》中,都有伊索風格的寓言。 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歷史上并沒有關于伊索的精確記載。這都是因為伊索不是具體的歷史人物,而是作為寓言的同義語所虛構出來的傳說人物。所以,有關伊索的任何一種傳說、任何一部著作和圖像都根本無法準確地描繪出伊索的具體面容和生平事跡,傳說者只得按照各自的想象來塑造伊索的體格形態和編造伊索的生平事跡。結果,在不同歷史時代、不同地區塑造的伊索形象各不相同,具有多種臉孔和形態。 但也有人認為,《伊索寓言》就是伊索所著的。伊索是古希臘的寓言作家,而且長得又矮又丑。有一天,他夢見幸運女神用手點了一下他的舌頭。醒來之后,他就非常善于講寓言故事,他用寓言故事來揭示權貴的殘暴和貪婪,他還將自己的寓言故事編成《伊索寓言》。 近幾年來,人們對于《伊索寓言》的作者歸屬又有了新的猜測:伊索不是別人,而是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寓言家阿克曼。這是因為阿克曼是被釋放的奴隸,被譽為“東方智者”。一些學者認為:“希臘人把埃塞俄比亞的寓言翻譯成為希臘文,并以伊索署名,其含義是埃塞俄比亞人。這大概是因為譯者將ethiop錯讀成egop,于是,埃塞俄比亞人(ethiopian)寓言成了伊索(aesop)寓言,作者阿克曼也就成了伊索了。”(摘引自《有沒有伊索其人和伊索寓言》一文)以上看法頗為新奇而獨特,已引起一些學者們的關注和重視,并且已得到一些學者的支持和贊同。但更多的學者卻對上述看法持懷疑甚至完全否定的態度,他們指出,上述新奇而獨特的看法,只是一種推測,還缺乏充足的證據,難以令人信服。 時間就在這不斷的爭論中悄悄流逝,而謎底卻永遠埋藏在歷史長河的深處。 ■《馬可·波羅游記》真實性疑案 17歲時,馬可·波羅跟隨父親和叔叔,途徑中東,歷時四年多來到中國。他在中國游歷了17年,回國后出了一本《馬可·波羅游記》,自此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然而,學術界卻對《馬可·波羅游記》的真實性存在懷疑。那么,《馬可·波羅游記》到底描述的是不是當時真實的中國呢? 《馬可·波羅游記》又叫《東方見聞錄》,是距今700多年前的一位名叫馬可·波羅的威尼斯商人留下的一本有趣的游記,書中描繪了那個偉大而神秘的東方古國——中國。按照馬可·波羅的說法,他是在1271年他17歲那年,跟隨父親尼古拉和叔叔馬飛阿,從意大利的威尼斯出發,途經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歷經三年到達了中國與阿富汗交界的帕米爾高原,然后進入中國腹地參觀旅游,直到1295年才回到歐洲。這本游記的面世震驚了整個歐洲,甚至可以說它是歐洲航海運動的思想啟蒙工作。一時間,人們爭相傳閱。1492年,正是這本游記鼓舞著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揚帆出海,踏上尋找富庶東方之路。 在一些人將《馬可·波羅游記》奉為至寶的同時,也有人懷疑《馬可·波羅游記》的真實性。在當時中國和歐洲交通不暢的情況下,馬可·波羅游記能否遠去中國游歷實在令人懷疑。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館長弗朗西斯·伍德在《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一書中,提出了她的著名質疑:馬可·波羅根本沒到過中國,他對中國的印象僅限于道聽途說,《馬可·波羅游記》中記錄的內容都是假的,馬可·波羅是一個欺騙了世界700多年的說謊者。 關于《馬可·波羅游記》真實性的爭論的關鍵點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長城 眾所周知,長城是中國最為典型的象征。而《馬可·波羅游記》卻始終沒有提及長城的只言片語。這就引起人們對《馬可·波羅游記》真實性的懷疑。在歐洲人眼里的長城應該是明長城,我們現在所說的長城指的也是明長城,因為它是保存相對比較完整的長城。但在明代以前,各個時代的長城大多殘毀不全,可能馬可·波羅看到的長城就是這個樣子,沒有引起他的注意。 2.中醫、茶葉等中國代表物 此外,《馬可·波羅游記》也從未提起中國人司空見慣的中醫、茶葉、漢字(書法)、筷子等中國典型的象征物,這也值得懷疑。但有人反駁說,那是馬可·波羅在中國時主要與蒙古人相處,不了解漢族文化習慣的原因。 但是,馬可·波羅自稱到過中國南方許多地區,不可能不接觸漢族人,更不可能不接觸中國的漢字。但也有人反駁說,這是因為馬可·波羅精通波斯語,而當時中國元朝的官方語言就有波斯語。因此,他得以在中國統治階層生活,沒有學習漢語的需要。 3.與中國的歷史記載不符合 《馬可·波羅游記》中有著馬可·波羅等三人獻計幫助元朝軍隊攻克南宋襄陽城的記載。但根據歷史記載,元朝軍隊攻克南宋襄陽城的時候,馬可·波羅一行還未到達中國。而且,馬可·波羅自稱在揚州生活了三年,并曾擔任這里的地方官,但在揚州縣志上卻找不到他的名字。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馬可·波羅從未贊美過揚州,卻贊美杭州為世界上最美好、最高貴的“天堂之城”。而且翻遍當時所有的中國歷史文獻,也不曾尋得關于馬可·波羅一家的半點蛛絲馬跡。 有人反駁說,《馬可·波羅游記》的整理者魯思蒂謙是位傳奇小說家,他可能出于小說可讀性的考慮,而虛構了某些故事情節。而馬可·波羅一家之所以未能在中國歷史記載中出現,是因為他們當時在中國的地位實在是微不足道,不值得記錄在官方檔案之中。 總之,《馬可·波羅游記》確實存在種種疑點,《馬可·波羅游記》在創作過程中也確實加入了一些主觀虛構,因此其真實性的爭論始終沒有定論。 ■但丁何時開始寫《神曲》 這是一條關于靈魂秘密成長和壯大的美好路途,是一條偉大的精神朝圣的路途。人們如此評價但丁的《神曲》帶給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但同時,人們心中也存有一個疑惑:但丁究竟是何時開始寫《神曲》的呢? 當人間的美好愿望還沒有成為現實的時候,當天堂的理想還停留于圣職買賣的階段,偉大的詩人但丁已經開始不安了。歐洲大陸的天主教團的整體腐敗根本無力將天國的諾言在人間兌現。最優秀的人必然很快醒悟到,抵達理想王國的道路無法由僧侶階層來引領,而必須由一己的生命來鋪就。于是,就有了但丁的靈魂漫游地獄、煉獄,最后抵達光明澄澈的天堂的偉大歷程。于是,就有了人類歷史上最杰出的史詩之一——《神曲》。 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曾說:“對于不可知的事物,你最好的態度是保持沉默。”但對于那些精神生命強健的偉人來說,預知正是他們創作的能量所在。但丁的《神曲》正是在這個層面上產生,并且能夠源源不斷地涌出它的嶄新意義。《神曲》告知人類的是,世界的核心秘密就是創世,而創世是永不停頓的,但但丁有幸參與了這個創世的秘密。 那什么是但丁創作《神曲》的啟發點呢?但丁在《神曲》中將這一尊貴的地位給予了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維吉爾。這是因為維吉爾的一些詩章為他在中世紀贏得了預言家和魔術師的名聲。而維吉爾在《埃涅阿斯記》中關于主人公由神巫引導游歷陰間的描寫,就直接啟發了但丁《神曲》的創作。這無疑也是一個美好的見證:再偉大的詩人也一樣需要古老文明的援助,需要借他人之筏來渡自己的人生之河。所以,維吉爾被但丁視為精神的導師和智慧的海洋,幫他穿越了地獄和煉獄的困惑,穿越了人生的迷途。 因此,在《神曲》中但丁對維吉爾的靈魂說:“你是我的大師和我的先輩,我單單從你那里取得了那使我受到榮譽的美麗的風格。” 不可否認,《神曲》以辭藻華美、想象豐富、設計巧妙、內容奇特、含義深刻的美譽而聞名于世。但是,對于這部名作的寫作年代,專家學者們卻意見不一,看法各異。 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薄伽丘認為,《神曲》是于1300年開始寫的,也就是在但丁被逐以前。但薄伽丘又以為,但丁被放逐之后,在整理那些未完成的舊稿時,可能又將之全部加以改寫。薄伽丘的這一觀點是從但丁的作品《新生》中得到啟發的。在《新生》的末尾,但丁加上了一段說明,即但丁夢見貝德麗采在天堂。這夢按照《新生》成書的年代來說,應該是1292年的事情。1310年以后,但丁再對舊稿進行整理,心情卻發生改變,因而將本來預定贊頌最光榮女性的詩篇改做對政治社會的批評作品。于是,貝德麗采不再是“愛情”的化身而成了“信仰”的象征。 有人認為,1313年“日耳曼皇帝”亨利七世死后,但丁才動手改寫《神曲》。但大多數學者認為,最可靠的推斷是將改寫年代移至1305至1306年。對《神曲》各部分的脫稿時間也有不同意見存在。有人通過對但丁的政治主張和《神曲》內敘述的故事的研究,較肯定地認為,《地獄篇》開始于1308年以前,《煉獄篇》則在1308至1312年,《天堂篇》肯定是在1314年以后。普遍的意見認為,《地獄篇》完成于1308年,《煉獄篇》可能完成于1313年,而《天堂篇》則只不過是在但丁去世時剛剛完成的“初稿”而已。另一種說法是,但丁去世的時候,《天堂篇》最后數章并未脫稿,現在我們所見的最后13章實際上是但丁的兒子約各伯續寫,而冒稱是但丁的手筆而已。 由于缺乏確鑿的歷史證據,但丁何時寫作《神曲》一謎始終沒有定論,爭論也將無休止地繼續下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