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章 兩晉和五胡-《大中國史》


    第(1/3)頁

    第一節(jié) 晉初異族的形勢

    從公元189年,董卓入據(jù)都城,擅行廢立,山東州郡紛紛起兵討卓之后,天下就此分裂;直到公元280年晉武帝平吳,天下才算統(tǒng)一,其間凡九十二年。卻是晉武平吳之后,不及二十年,天下又亂起來了。所以致亂的原因,固然有許多,卻是最大的有兩端:其一,是晉武帝的厲行封建制。其二,是當時散布塞內外的異族太多,沒有好法子統(tǒng)御它。前者是“八王之亂”的原因,后者就是“五胡之亂”的原因。如今且把五胡的形勢,敘述于下:

    一、匈奴,羯。羯是匈奴的別種,居于上黨郡武鄉(xiāng)縣羯室(如今山西的榆社縣),匈奴從呼韓邪降漢以后,其部眾入居并州,已見第七章第二節(jié)。呼韓邪單于二十一傳而至呼廚泉,因先世是“漢甥”,便改姓劉氏。魏武帝因為他部眾強盛,把他留之于鄴,而分其部眾為五,每部設立部帥,又選漢人做他部里的司馬,以監(jiān)督他。五部中左部最強,呼廚泉哥哥的兒子豹,做它的部帥;晉武帝又把它分做兩部。雖然如此嚴密監(jiān)督,他的部落總是日漸繁盛的。于是平陽、西河、太原、新興諸郡,都布滿了匈奴。

    二、鮮卑。東胡的起源,已見第一篇第六章第二節(jié)和本篇第四章第二節(jié)。從東胡給冒頓打破后,其眾分為兩支:南邊一支叫烏桓,漢武帝招它保守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西五郡塞外。鮮卑更在其北方。

    后漢時,匈奴滅亡后,鮮卑北據(jù)其地。當后漢末年,鮮卑出了兩個著名的酋長(檀石槐、軻比能)。檀石槐時,其疆域北接丁令,西抵烏孫,東界扶余(參看第十三章第六節(jié)),幾于不減匈奴之盛??上F結力不固,檀石槐、軻比能死后,就又分裂了(參看《后漢書》、《三國志》本傳)。然而它的部落,分布極廣,東邊從遼東起,西邊到并涼塞外為止,沒一處不有鮮卑。

    烏桓當后漢末年,曾經(jīng)和袁紹相結托。袁氏敗亡以后,袁尚和袁熙就奔依烏桓。魏武帝用田疇做向導,出盧龍塞,掩擊烏丸于柳城(在如今遼寧凌源市),大破之,降斬二十余萬,遷其余眾于中國。從此以后,“烏桓”兩個字就不見于歷史上了(僅《新唐書·四裔傳》,載有一極小部落,不足齒數(shù)。柳城一戰(zhàn),絕不能把烏丸滅掉,大約余眾都并入鮮卑。因為“鮮卑”二字本是這一族的本名〈見第一篇第六章第二節(jié)〉。本節(jié)參看《后漢書》、《三國志》的《烏桓鮮卑本傳》和《田疇傳》)。

    三、氐,羌。羌人當后漢時候,雖然大被殺戮,然而它的繁殖力頗大。晉初,馮翊、北地、新平、安定諸郡,又都給它布滿。氐人本在巴中的,張魯時代,因敬信鬼道,才遷入漢中。魏武帝克漢中,遷氐人于北方。于是扶風、始平、京兆諸郡,莫不有氐。

    當時郭欽、江統(tǒng)等一班人,都創(chuàng)“徙戎之論”,要把它徙之塞外(參看《晉書》本傳)。然而把戎狄置諸塞外,自以為安,其實是最危險的事。為什么呢?因為這是中國管轄所不及,為強為弱,都不能去問它的信。這種部落里,要是出了一個英雄,“并兼”、“脅服”,便成了一個強大的部族,要為邊患了。歷代北族的起源,都是如此(參看后文遼金元清初起的事跡,自明)。所以“徙戎之論”,不過是條姑息之策。但是這些民族,雜居在內地,是要有法子撫綏它,駕馭它,慢慢和它同化。讓一步說,也要政治清明,兵力強盛,叫它不至于生心。晉初既毫無撫綏制馭的政策;又有“八王之亂”授之以隙(漢族自然同化的力量雖大,一時間也不及奏效),就釀成五胡之亂了。

    第二節(jié) 八王之亂

    魏朝待宗室是最薄的。同姓諸王,名為有土之君,其實同幽囚無異。所以司馬氏傾覆魏朝很是容易。晉武帝有鑒于此,于是大封宗室,諸王皆得“選吏”、“置軍”,而且“入典機衡,出作岳牧”,倚任之重,又過于漢朝。這個要算“封建制度第二次反動力”了,然而也終于失敗。

    晉朝的景皇和文皇是弟兄相及的。武帝的母弟齊王攸,大約也有這種希望。當時朝廷上,也很有一班齊王的黨羽。說太子(惠帝)不好,勸武帝立齊王。卻是武帝的權力大,畢竟把齊王逼得出去就國,齊王就此憂憤而死。這也算得晉初“繼嗣之爭”的一個暗潮(參看《晉書》齊王本傳,惠帝固然是昏愚的,然而《晉書》上形容他的話,也未必盡實。譬如說惠帝聽蛙鳴,便問這個是“官乎私乎”?荒年,百姓窮得沒有飯吃,人家告訴他,他說“何不食肉糜”,這個是傻子無疑了。然而蕩陰之戰(zhàn)〈見下〉稽紹以身護衛(wèi)他,被殺,血染帝衣,左右要替他洗去,他說“稽侍中血,勿浣也”,智愚就判若兩人。可見惠帝昏愚之說,一半是齊王之黨所造的謠言)。武帝死后,太子即位,是為惠帝(公元290年)。

    宗室之間既然起了暗潮,自然要借重外戚。武帝有兩個楊后;前楊后,就是生惠帝的,臨終時候,因為惠帝“不慧”,怕武帝另立了皇后,要廢掉她。于是“泣言”于武帝,要立自己從父駿的女兒做皇后。武帝聽了她,這便是后楊后?;莸凼莻€極無能為的人,既立之后,楊駿輔政,他的威權自然是很大的了。卻是又有人想推翻他。惠帝的皇后是賈充的女兒(賈充是司馬氏的死黨。司馬氏的篡弒,和賈充很有關系的??蓞⒖此緜鳎?,深沉有智數(shù),見惠帝無能,也想專制朝政,卻為楊駿所扼,于是想到利用宗室。

    公元291年,賈后和楚王瑋(武帝第五子)、東海公繇(宣王孫)合謀,誣楊駿謀反,把他殺掉。廢太后,幽之金墉城(在洛陽西北)。以汝南王亮(宣帝第四子)為太宰,和太保衛(wèi)瓘同聽政。汝南王和衛(wèi)瓘要免掉楚王的兵權。賈后和楚王合謀殺掉汝南王。把東海公繇也遷徙到帶方(在如今朝鮮的黃海道)。旋又借此為名把楚王殺掉。公元292年,賈后弒楊太后。太子遹不是賈后所生,公元299年,賈后把他廢掉,徙之金墉城。明年,又把他囚在許昌。這時候,趙王倫(宣帝第九子)掌衛(wèi)兵,想要推翻賈后,就故意散放謠言說:殿中兵士想要廢掉皇后,迎還太子。賈后急了,公元300年把太子殺掉。趙王就趁此起兵,殺掉賈后。公元301年,就廢惠帝而自立。

    這時候,齊王冏(攸的兒子)鎮(zhèn)許昌,成都王穎(武帝第十六子)鎮(zhèn)鄴,河間王颙(宣帝弟,安平王孚的孫)鎮(zhèn)關中,同時起兵討趙王。左衛(wèi)將軍王輿起兵殺掉趙王,迎惠帝復位。成都王、河間王都還鎮(zhèn),齊王入洛陽。河間王忌他,叫長沙王乂(武帝第六子)攻殺齊王(公元302年)。明年,河間王和成都王又合兵攻乂,不克。公元304年,東海公越(宣帝弟,高密王泰之子)執(zhí)乂以迎颙將張方,張方把乂殺掉。成都王穎入洛陽。不多時,又回鄴,留部將石超守洛陽。東海公旋又攻超,超奔鄴。于是東海王(越進爵)奉著惠帝,號召四方,以攻成都王。成都王遣石超拒戰(zhàn),惠帝大敗于蕩陰(如今河南的湯陰縣),給成都王擄去,置之于鄴。東海王逃回本國。這時候的成都王,要算得志得意滿了。卻是幽州都督王浚和并州刺史東贏公騰(越的弟),又起兵討他。石超拒戰(zhàn),大敗。成都王只得挾著惠帝南奔洛陽。時洛陽已為張方所據(jù)。于是張方再挾著惠帝和成都王走長安。

    公元305年,東海王越再合幽并二州的兵,西迎惠帝。河間王颙派成都王穎據(jù)洛陽拒敵,大敗。河間王把事情都推在張方身上,把他殺掉,叫人到東海王處求和。東海王不聽,直西入關,挾著惠帝還洛陽,河間王逃到太白山,給南陽王模(高密王泰的兒子)殺掉。成都王走到新野,給范陽王虓(宣帝弟,范陽王康的兒子)捉到,殺掉?;莸蹡|歸之后,為東海王所殺,而立懷帝。

    晉世系圖

    第三節(jié) 西晉的滅亡

    五胡亂華的事情,咱們得把它分做四個時代,便是:

    第一,前趙強盛時代

    第二,后趙強盛時代

    第三,前秦強盛時代

    第四,后燕、后秦對立時代

    前趙就是匈奴。五胡之中,匈奴、鮮卑為大。而鮮卑根據(jù)地在塞外,匈奴在塞內,所以匈奴先興起。

    劉豹的兒子名字喚做淵,本在洛陽做侍子(從漢以后,外國王子到中國來做質子的,美其名曰“侍子”)?;莸墼辏庞盟鑫宀看蠖级剑ǖ侨巳耘f在洛陽)。成都王穎用事,又叫他監(jiān)五部軍事,也留之于鄴。劉淵屢請還河東,成都王不許。到幽并兵起,劉淵乘機說成都王,要回河東去,合五部之眾,來幫他的忙。成都王才許了他。于是劉淵回到左國城(在如今山西呂梁市離石區(qū)),自立為漢王(公元304年)。旋又遷居平陽(如今山西的臨汾市),稱帝。

    這時候,洛陽以東群盜紛起,一時無所歸向,便都去依附匈奴(其中最盛的,要算王彌和石勒)。于是匈奴的勢力大盛。公元310年,劉淵卒,子和立,弟聰弒而代之。這時候,石勒的兵縱橫河南。東海王越,自出兵討之,卒于項(如今河南的項城市)。勒追敗其軍于苦縣(如今河南的鹿邑縣)。于是官軍不復能討賊,聽其縱橫司、豫。公元311年,劉曜(劉淵的族子)攻洛陽,王彌、石勒都引兵來會。城陷,懷帝被虜。劉聰?shù)膬鹤郁佑止ハ蓍L安,殺南陽王模。公元313年正月,“劉聰大會。使帝著青衣行酒。侍中庾珉號哭。聰惡之……帝遇弒,崩于平陽”。

    這時候,雍州刺史賈疋,已恢復長安(旋討張連被害,眾推始平太守麹允領雍州刺史),奉秦王業(yè)為太子。及得兇問,即位,是為愍帝。時“長安城中,戶不盈百,墻宇頹毀,蒿棘成林……眾惟一旅,公私有車四乘。器械多闕,運饋不繼。諸侯無釋位之志,方鎮(zhèn)闕勤王之舉”。就靠麹允、索(京兆太守)盡忠輔翼,屢卻敵兵。公元316年,劉曜大舉來攻,諸軍畢竟不支。八月,京城被圍。十月,帝出降。明年,劉聰“因大會,使帝行酒洗爵。反而更衣,又使帝執(zhí)蓋。晉臣在坐者,多失聲而泣。尚書郎辛賓,抱帝慟哭,為聰所害。十二月……帝遇弒,崩于平陽”。于是西晉滅亡。

    第四節(jié) 胡羯的興亡

    西晉滅亡之后,匈奴的勢力看似很厲害了。然而劉淵本不是什么有大略的人(看他自立之后,一無作為可知),劉聰就更荒淫。當時匈奴所有,實在不過雍州和河東斤土而已。于是石勒起于東方。

    石勒,羯人(初名,其先匈奴別部羌渠之胄,祖父并為部落小率。汲桑始命以石為姓,勒為名)。太安中(惠帝年號。公元302、303年兩年),并州刺史東贏公騰,執(zhí)賣諸胡于山東,以充軍實,勒亦在其中。后與魏郡汲桑,同從成都王穎故將公師藩為盜。藩和汲桑,都給青州刺史茍晞所擊斬。石勒降漢。于是借其兵力,縱橫東方。這時候,北方已經(jīng)糜爛得不堪。其稍能自立的只有青州刺史茍晞、幽州都督王浚、并州刺史劉琨,都給石勒滅掉。群盜中最強盛的,是王彌(擾亂青徐一帶)、曹嶷(也在青州。廣固城〈在如今山東青州市,后來南燕所都〉便是曹嶷所筑),也給石勒所并。幽、并、青、冀、司、豫、兗、徐,差不多都是石勒的勢力范圍。然而他起初也不過是個流寇的樣子,后來得趙人張賓,用他的計策,公元312年,北據(jù)襄國(如今河北邢臺市),明年,又南定鄴,就據(jù)了這兩處做根據(jù)地,于是漸漸地成了一個規(guī)模。

    公元317年,劉聰卒,子粲立。劉聰當生時,娶靳準的女兒為后,就委政于準。粲立,為準所殺。于是石勒從襄國,劉曜從長安,都發(fā)兵攻準。勒攻破平陽,準奔劉曜,為曜所殺。于是劉曜自立于長安,改國號為趙。明年,石勒也自稱趙王。歷史上稱劉曜為前趙,石勒為后趙。

    公元328年,劉曜伐后趙,圍金墉。石勒往救,戰(zhàn)于洛西,曜大敗,被執(zhí)。子熙奔上邦(如今陜西的南鄭縣)。明年,為石虎所追殺。于是前趙滅亡(后趙又并有雍、秦二州)。

    公元342年,石勒卒,子弘立。石勒的從子虎,是向來執(zhí)掌兵權的,弒弘而自立。虎殘暴無人理(參看第十二章),后趙就不能支持,而鮮卑、氐、羌繼起。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极县| 威信县| 墨脱县| 南和县| 平安县| 拜城县| 临清市| 虎林市| 大理市| 牙克石市| 绥江县| 康定县| 平定县| 平南县| 长治县| 康马县| 饶河县| 兴国县| 韩城市| 突泉县| 安福县| 陆良县| 延安市| 汤阴县| 湄潭县| 卫辉市| 蕉岭县| 九寨沟县| 迭部县| 新营市| 五家渠市| 峨山| 乌兰县| 尼玛县| 蒙山县| 临城县| 垫江县| 奉新县| 西充县| 鲜城| 仲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