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漢朝的武功-《大中國史》
第(2/3)頁
漢時所謂“西域”,其意義有廣狹兩種。初時所謂“西域”,是專指如今的天山南路,所謂“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南山,是如今新疆和青海、西藏的界山;北山,是如今的天山山脈;河,就是塔里木河。這是狹義。但是后來交通的范圍廣了,也沒有更加分別,把從此以西北的地方,也一概稱為“西域”。這“西域”二字,便變成廣義了。狹義的西域,有小國三十六,后稍分至五十余。其種有“塞”,有“氐”、“羌”。氐、羌是“行國”,塞種是“居國”。諸國大概戶數不過數百,口數不過千余或數千(最大的龜茲,戶數6970,口數81317,勝兵數2176。最小的烏貪訾離,戶數41,口數231,勝兵數57)。不過是一個小部落,實在不足稱為國家。其中較大而傳國較久的,只有焉耆(如今新疆的焉耆縣)、龜茲(如今新疆的庫車縣)、疏勒(如今新疆的疏勒縣)、莎車(如今新疆的莎車縣)、于闐(如今新疆的于闐縣)五國。漢時當交通孔道的,有車師(北道,如今新疆的吐魯番市)、樓蘭(南道,如今已淪為白龍堆沙漠)二國。余均無足齒數。從此以西北,卻有幾個大國。
原來蔥嶺以西,是白種人的根據地(現在歐亞兩洲的界線,在地理上并不足為東西洋民族的界線;東西洋民族分布的界線,還要推蔥嶺、帕米爾一帶大山。試觀蔥嶺帕米爾以西諸國,和歐洲的歷史關系深,和中國的歷史關系淺可知)。白種有名的古國,要推波斯,后來為馬其頓所滅。亞歷山大死后,部將塞留哥(seleucus)據敘利亞(syria)之地自立,是為條支。后來其東方又分裂而為帕提亞(parthia)、巴克特利亞(bactlia)兩國,便是安息和大夏。大夏之東,也是希臘人所分布之地。西域人呼為ionian,就是yavanas的轉音,這是大宛。大宛之北為康居,再西北就是奄蔡了(奄蔡,就是元史上的阿速,到將來再講。安息是如今的波斯。大夏在阿母、西爾兩河之間。大宛在其東,大約在如今的吹河流域。其北就是康居,康居的地理,《元史譯文證補》把它考得很清楚。原文甚長,不能備錄,可以翻出一參考。奄蔡,也見《元史譯文證補》。據近世史家所考究,葡萄、苜蓿,亦系希臘語botrus、medike的音譯〈參看近人《飲冰室叢著·張博望班定遠合傳》〉。這一節又須參考西史)。這都是雅利安族。《漢書》上總敘它道:“自宛以西,至安息,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須髯。善市賈,爭分銖之利。貴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決正?!庇诸亷煿耪f:烏孫“青眼赤須,狀類獼猴”。據近代人所研究,這種形狀很像德意志人(《元史譯文證補》卷二十七)。這些國的種族屬于雅利安大約可無疑義了。
此外又有所謂“塞種”,大約是白種中的“閃米特族(semites)”。其居地,本來在如今的伊犁河流域。后來為大月氏所破,才分散?!稘h書》上說:“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居大夏,而塞王南居罽賓(如今印度的克什米爾)。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自疏勒以西,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贝送庥钟袨醺晟诫x,“其草木、畜產、五谷、果菜、食飲、宮室、市列、錢貨、兵器、金珠之屬,皆與罽賓同”。難兜國,亦“種五谷,葡萄諸果,與諸國同屬罽賓”,大約亦系塞種(《漢書》上明指為氐羌的,是“蒲犂與依耐,無雷皆西夜類也。西夜與胡異,其種類氐羌。行國,隨畜,逐水草”,此外更無明指為氐羌的。只有婼羌、鄯善,亦系行國;溫宿則“土地物類所有,與鄯善諸國同”,可以推定其為氐羌。據《后漢書》,則西夜子合,各自有王。又有德若,“俗與子合同”,又載車師、蒲類、移支、且彌,亦均系行國。移支“俗勇敢善戰,以寇抄為事。皆被發。尤酷與羌類”。此外都不明著其種族。西域諸國前后《漢書》載其道里方位很詳,如今的新疆省,設縣不多,若把縣名來注,反覺粗略,若把小地名來注,太覺麻煩,反不如檢閱原書的清楚而正確了。所以除幾個大國之外,不再詳注今地。若要精密研究,看徐松的《漢書·西域傳補注》最好)。
漢初,中國西北的境界限于黃河。渡河而西,祁連山脈之北是大月氏(后來河西四郡之地)。從大月氏再向西,便是西域三十六國了。大月氏本來是個強國,冒頓和老上單于時,兩次為匈奴所破,逃到伊犁河流域,奪了塞種的地方(塞種于此時南君罽賓)。烏孫本來和大月氏雜居的,嘗為大月氏所破,到這時候,便借兵于匈奴,再攻破大月氏。于是大月氏西南走,奪了大夏的地方。烏孫便住在伊犁河流域。漢武帝聽得大月氏是個大國,想和它夾攻匈奴,募人往使,張騫以郎應募前往,路經匈奴,被匈奴人留住一年多。張騫逃到大宛。大宛派個翻譯,送他到康居,康居再送他到大月氏。這時候,大月氏得了“沃土”,殊無“報胡之心”。張騫留了一年多,不得要領而歸。恰好這時候匈奴的渾邪王,殺掉休屠王降漢,漢朝得了河西的地方。張騫建言,招烏孫來住。漢武帝就派他到烏孫,烏孫不肯來;而張騫的副使,到旁國去的,頗帶了他的人回來。漢武帝由是銳意要通西域,一年之中,要差十幾回使者出去。
使者走過各國,各國是要搬糧挑水供給他的。加之當時出使的人,未必各個都是君子,頗有些無賴之徒想借此發些財的(因為所帶金帛甚多。這種金帛,回來時候,未必有正確的報銷。要是無賴一點,沿路還可以索詐,或者還可以帶著做點買賣)。其行徑,頗不敢保它正當。因此當道諸國,頗以為苦。于是樓蘭、車師先叛。公元前108年,漢武帝發兵打破了這兩國。后來又有人說大宛國里有一種“天馬”,漢武帝差人,帶了“金馬”去換它的。大宛王不肯,和漢使沖突,把漢使殺掉。武帝大怒,派李廣利去打大宛。第一次因為路遠,糧運不繼,不利。武帝再添了兵去,公元前101年到底把大宛打破。大宛離漢甚遠,給漢朝打破之后,西域諸國見了漢朝就有些懼怕。加之烏孫也是一個大國,它起初和中國頗為落落寡合,后來因為時常同中國往來,匈奴人想要攻它,烏孫人急了,就尚了中國的公主。從此以后,烏孫和中國往來極為親密。這都是漢朝的聲威所以遠播的原因。至于三十六國,當老上單于攻破月氏之后,就臣服匈奴?!靶倥鬟吶罩鹜酰猛投嘉荆诡I西域,常居焉耆、危須之間,賦稅諸國,取給足焉?!睆臏喰巴踅禎h之后,而漢通西域之路始開。攻破大宛之后,則“敦煌西至鹽澤(如今的羅布泊),往往起亭。而輪臺(如今新疆的輪臺縣)、渠犁(輪臺東),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外國使者”。然而當這時候,匈奴還時時要和中國爭西域。公元前68年,鄭吉攻破車師,屯田其地,保護了南道。公元前59年,匈奴內亂,日逐王降漢。于是匈奴所置的童仆都尉消滅,而中國叫鄭吉并護南北兩道,謂之都護(治烏壘城,在如今庫車縣東南)。元帝時又設立戊己校尉,屯田車師。西域諸國,就全入中國的勢力范圍了(南道,是如今從羌、且末經于闐到莎車的路。北道,是從吐魯番經焉耆、庫車到疏勒的路。當時的爭奪西域,只是爭兩條通路,而漢朝以屯田為保護路線的政策)。
第三節 朝鮮
貉族的情形,第一篇第六章第三節已經講過了。當漢武帝時,貉族在如今遼寧、吉林兩省之間,大約從東遼河的上游起,北據松花江流域(當時遼東郡的塞外)。漢人稱之為穢(亦作歲),役屬“衛氏朝鮮”。
朝鮮是亞洲一個文明的古國。它的始祖,就是中國的箕子,這是人人知道的。但是箕子的立國,究竟在什么地方呢?這個卻是疑問。朝鮮的古史,當箕氏為衛滿所滅時全然亡失。朝鮮人要講古史,反得借資于中國。朝鮮人所自著的,只有新羅的僧人無極所作的《東事古記》。然而這部書不大可靠。據《東事古記》說:唐堯時代,有一個神人,喚做檀君,立國于如今的平壤,國號朝鮮。到商朝的中葉,傳統才絕。這一段話,近來史家都不甚信它?;拥牧?,向來都說在平壤,近來也有人疑心,說箕子所走的朝鮮,實在如今的遼西。到后來,才逐漸遷徙而入半島部的,但也沒有十分充足的證據。
朝鮮當戰國時代,曾經和燕國交兵,給燕國打敗了。這時候,遼東地方全為燕國所據。朝鮮和燕國以水為界(如今的大同江)。秦滅燕之后,又擴充到水以東。秦滅漢興,仍以水為界。盧綰之亂,燕國有個人,喚做衛滿,逃到朝鮮,請于朝鮮王準,愿居國的西境,替朝鮮守衛邊塞,朝鮮王許了他(所住的,大約就是秦朝所占水以東的地方),后來衛滿勢力大了,就發兵去襲朝鮮,朝鮮王戰敗,逃到馬韓部落里,衛滿就做了朝鮮的王。
三韓在朝鮮半島的南部。馬韓在西,占如今忠清、全羅兩道,馬韓之東是弁韓,弁韓之東是辰韓,占如今的慶尚道。漢武帝時,要想到中國來朝貢。這時候,衛滿已經傳子及孫,名為右渠,阻礙三韓,不許它到中國來。又襲殺中國的遼東都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發兵兩道,把朝鮮滅掉,將其地分置樂浪(如今的黃海、平安兩道)、臨屯(漢江以北)、玄菟(咸鏡南道)、真番(地跨鴨綠江)四郡,從此以后,朝鮮做中國的郡縣好幾百年。直到東晉時代,前燕慕容氏滅亡,中國在遼東的勢力才全失墜。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齐哈尔市|
凤冈县|
来凤县|
尉犁县|
宁陕县|
宝鸡市|
上思县|
福州市|
南投县|
信阳市|
竹溪县|
辽阳县|
玛沁县|
保靖县|
古交市|
临桂县|
永清县|
北碚区|
西城区|
上饶市|
工布江达县|
梓潼县|
合水县|
临朐县|
双城市|
浮山县|
高邮市|
东阳市|
政和县|
湘潭县|
靖西县|
托克托县|
石狮市|
云梦县|
禹城市|
湖州市|
资溪县|
新和县|
金塔县|
会宁县|
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