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提要] 當敵人具有壓倒的優勢,而我方沒有把握勝利的時候,只有投降、和談、與退卻三條路可走。投降是全面的失敗,和談則是失敗了一半,而退卻并非失敗,且屬轉為勝利的關鍵。 “走”是最低的姿勢,卻是最高的戰法。 一般來說,走是最后之計,卻也是最高之策。膚淺的看法,來看三十六計之中的“走”,它確實具有實用性。也卻是令人有“與其賣弄小聰明,倒不如退為佳”的感覺。 [原文]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譯文] 全軍退卻,避開敵人,以退為進,待機破敵,這不違背正常的用兵法則。 [解析] 所謂庸將就是不知道進、退,只是匹夫之勇。必要時采取“走”策,可有兩點益處,第一,雖然沒有獲勝,可是也并沒有失敗,第二,保持戰力,可以準備下次再戰,轉為勝利并非夢想。 無論哪一種戰斗,不管是文還是武,誰都沒有“常勝”的把握。在戰斗過程中的小勝小敗,若隱若晦狀態,瞬息萬變,不機警不能應對,不變通無以達權,蓋所爭取的并非暫時得失,而是最后的勝利,最后的勝利屬于堅持到底的人。所以,“不走”并非英雄,“走”也并非懦夫。 “走”的方法千變萬化,但總的來說,可分為兩大類:一則為“文走”;一則為“武走”。 歷史上“文走”的例子很多,大部用“瞞天過海”、“金蟬脫殼”等計,經流血而逃亡。 “武走”則要經過一番激烈的斗爭,甚至于可能會是通過一場血戰方能逃掉。 所以,我們說“走”之計,并非懦弱者所為,“走”得越多越危險的,往往成就的事業越大,這就是“多難興邦”之說。當“走”的經驗越積累得多,應付逆境就容易。問題在于能跑得脫,不是“逃跑不成而身先死。” 俗話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是三十六計之中最好的一個計策了。 [兵家使用范例] 英軍勝利大逃亡 1940年5月,希特勒集中了136個師,3000輛坦克和幾千架轟炸機,一下子將英法聯軍壓到了法國北部的一個名為敦刻爾克的小海港。 5月24日,古德里安將軍給希特勒發來了一封緊急電報。電報上說:德軍已經到了離敦刻爾克只有20英里的運河,比利時軍隊,英國遠征軍的9個師,法國和一軍團的10個師,全部被包圍了。我和萊因哈特將軍的裝甲部隊已經在阿運河上建立了5個橋頭堡。從東北方向上推進過來的德軍第六軍團和第十八軍團,將形成有力的夾擊,從而徹底消滅他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