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智謀全解》
第(1/3)頁
[提要]
“縱”,并非說要把敵人放走,而是一直跟隨他,只是稍微放松一點而己。《孫子兵法》中說:“對于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往死路去逼之”就是這個意思,其所謂“勿追”,并不是說不必追趕了,只是說不要把敵人逼得太緊之意。
[原文]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緊其氣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譯文]
追擊敵人過緊,就要遭到他的反撲,讓他逃去,就可以削減敵人的聲勢。所以,要緊緊地跟蹤敵后,但不要逼迫他。借以消耗他的體力,瓦解他的斗志,等他潰散了,再加以捕捉。這樣的好處,可以避免流血,放緩對待,小心行事,瓦解敵人,這樣對我有利。
[解析]
“欲擒故縱”之計是說,逼得敵人走投無路,就會反撲;讓他逃跑則可以減弱敵人氣勢。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于逼迫他,以消耗的體力,瓦解他的斗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等到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時,則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
“欲擒故縱”,反映了“取”和“予”的辯證的關系。老子說:“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與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這里的“固”字,可理解為“故”字。其含義則為“物極必反”。欲擒故縱,“擒”是目的,“縱”是手段,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所以說,“縱”不是放虎歸山,而是有目的地放松一步,網開一面,以防敵人狗急跳墻,作垂死掙扎式的反撲。孫子早就告誡人們:“窮寇勿追”。實際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樣追,什么時候追。把敵人喪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機而動,殲滅敵人。
[兵家使用范例]
諸葛亮七擒孟獲
三國時代,諸葛亮所使用的“七擒七縱”的計謀,就是把孟獲捉到之后,就把他放掉,仍然在后追蹤,每捉放一次,就把領土向遠處擴大一次。“七縱”是他擴大領土的意圖,而且掌握孟獲,可使其他蠻兵同時降伏。
任何屬于政治謀略的方法,并不一定和戰爭的要求相一致。如果按照戰爭的要求,就不容許把捉到的敵人釋放。
請看諸葛這“七擒七縱”孟獲的經過吧!
蜀漢建立之后,有一天,益州飛報:“蠻王孟獲大起蠻兵10萬,犯境侵掠。建寧太守雍闿乃漢朝什部侯齒之后,今連結孟獲造反。牂牁郡太守朱褒、越儁郡太字高定二人獻了城;只有啟昌郡太守王伉不肯反。現今雍闿、朱褒、高定三人部下人馬,皆與孟獲為向導官,攻打永昌郡。賴王伉與功曹呂凱,會集百姓,死守此城,其勢甚急。”
諸葛亮聞報后,奏明后主,乃出大軍南下討伐。先行收服高定,并用計斬殺雍闿、朱褒二人。第一次擒得孟獲之后,立即釋放。眾將進帳問道:“孟獲乃南蠻巨魁。今幸被擒,南方便定,丞相為什么要放了他”孔明笑道:“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直須降伏其心,自然平矣。”這是因為諸葛亮具有遠見,為了永絕后患,才如此而為之。
此后,孟獲接連又被擒住四次,但均表示不服。孔明依然將其釋歸。不久,蜀軍因為誤飲啞泉水,不能說話,孔明深深為此而焦慮。
37、38、39、40、41、42、43——諸葛亮七擒孟獲 掃描圖像三國志226-232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阳县|
海阳市|
绥宁县|
将乐县|
德安县|
绵阳市|
尼玛县|
金川县|
杭州市|
收藏|
甘洛县|
怀来县|
罗平县|
商都县|
巫山县|
孝义市|
邻水|
泽州县|
株洲市|
湾仔区|
绥芬河市|
合水县|
饶河县|
化德县|
乌拉特中旗|
信宜市|
祁连县|
牡丹江市|
鄂托克前旗|
镇平县|
玉林市|
洛南县|
屯门区|
雷波县|
即墨市|
福鼎市|
醴陵市|
黄浦区|
灵寿县|
奎屯市|
左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