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余老漢住的破屋子已經(jīng)有七八年了,因是木結構為主體的瓦屋,七八年便已破舊地沒法看,不過去年城里的玻璃大降價,上好的一整塊大玻璃,也才二十文左右,他在城里賣瓜的時候,賣了一塊。 回家后,也沒用找那專門裝玻璃的,自己拿個錘子,三兩下修修,就給安裝了上去。 還別說,多一個玻璃窗,這破舊的屋子也顯得好看許多。 村里有人家喜歡再掛一掛布簾子,這些年什么東西都多,王爺特地成立了一個農(nóng)業(yè)部之后,什么高產(chǎn)的種子都出現(xiàn)了,那棉花,一開始一畝地能摘七八百斤便是多的,農(nóng)業(yè)部那些大人弄了些良種,一畝地棉花好的能摘兩千多斤。 棉產(chǎn)量上升之后,布也就便宜了下來,一尺上好的細棉布,只需七八文錢,尤其得那些講究婦人的喜歡。 不過余老漢卻不舍得在玻璃窗后面掛什么布簾字,他就喜歡看著干凈凈的玻璃窗,敞亮亮的。 而且有了這玻璃窗之后,他躺在床上便能看到外面的天色,雖然聽公雞打鳴也能判斷時間,但是這一睜眼能看見窗外景色的感覺著實不錯。 人老了沒有多少覺,這天也是,窗外天色還藍著,余老漢便摸索著從床上下來,先從窗邊的爐子上提下來溫了一夜的熱水壺,換上小小的鋁鍋,將熱水倒進去開始煮飯。 說起這個鍋和爐子,余老漢又要感嘆,這世間還能變得如此好。 以前做個飯,多不方便啊,揀柴燒鍋得許多麻煩,現(xiàn)在呢,都不用去城里,只去前方靠米屯的煤廠買個二百文左右的煤球,便能用個倆仨月。 就這,還只是鄉(xiāng)下地方用,城里正在弄什么天然氣,這些天地里的甜瓜下了,三兩天的他就要進城一趟,因此知道的很清楚。 前天,一家城里人賣瓜,要的多,讓他幫忙送到院子里,當時他站在院子中間,就見那家的一個婦人正在做飯,在一個什么東西上擰了擰,然后一捧火就那么燒了起來。 城里人都在討論天然氣,說是干干凈凈的,一點兒灰塵都沒有。 余老漢倒是不敢用,但心里也很盼望著那東西能在農(nóng)村用開的一天。 爐子上的水咕嘟嘟地滾開了,余老漢放下切菜的刀,打開旁邊的缸蓋子,里面是大半缸的黃澄澄的玉米糝。 這也是新鮮物什,三五年前開始種的,他們這地方靠近京城,也算天子腳下,當時農(nóng)業(yè)部直接把種子發(fā)放到農(nóng)戶家中。 他因為是一個孤老漢,僅有三畝地,分給他種子后,后面幾天還有不少國子學的學生來幫忙。 當時,余老漢萬萬沒想到,這小小的一升種子,能收到幾百斤。 如果早幾年有這好物,他那老妻和孩子都會好好的吧。也能看一看,這如今的大盛世。 讀書人常說什么堯舜堯舜的,余老漢不懂,恍惚是以前時候的圣君吧,但在他看來,那些圣君也比不過現(xiàn)今的王爺。 想當初,余老漢是先帝惠明三年大饑荒的時候帶著一家人,來京城這邊就食的,五個孩子路上就折了三個,到這邊后終于是吃到了賑災糧,然而還沒多久,又發(fā)生了大役。 老妻和兩個孩子都沒撐過來,卻是他命大,在那災民營,吃了一碗大戶人家善心湯藥,竟?jié)u漸好了。 之后他就在京城安了家,本來還想再成一個家,但總遇不到合適的,眨眼二三十年過去,便一個人到如今。 余老漢今年都五十九了,能見到這諸多不可思議的變化,只覺已經(jīng)死而無憾。 玉米糊里還摻著幾塊粉黃的紅薯,這是余老漢在家門口幾分地上種的,收了一千多斤,自己留兩袋子吃,剩下的還賣了四百文錢。 紅薯這東西不貴,五厘一斤都是高價,但架不住產(chǎn)量高,好飼弄,如果不是這幾年小麥、稻米的價格一直居高在三四文之間,鄉(xiāng)間地頭便都成了紅薯了。 余老漢雖然牙口不太好了,但是這紅薯玉米糊卻著實適合,便是吃到紅薯塊,也面面的。 美美地吃完早飯,窗外已經(jīng)大亮,余老漢去外面舀水洗了洗碗筷,就推上昨晚已經(jīng)裝好滿滿一車甜瓜的竹板推車。 將推車在門口停好,余老漢起身鎖上木板門,推起車就往村口走去。 “余大爺,賣瓜去啊。” 路上遇到早起的農(nóng)人,都是熱情的招呼,還有同樣是種瓜的瓜農(nóng),問他城里的瓜價。 “大爺,今天傍晚有城里的大車來我們家地頭拉瓜,你家有多少能下的,一起讓他們拉走,豈不省了你的事?” 這次說話的,是菁華村的種植大戶,別人家怕種瓜種不好賠個底掉,他不怕,不止把家里的十幾畝地都種成寒瓜、各樣品種的甜瓜,還帶著幾個兒子去開荒,開好了也全部種成瓜。 才幾年,這漢子便在京城外面那一片住房區(qū)買了個小院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