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山規人定-《漢靈昭烈》
第(1/3)頁
白馬山,不是因為山勢如馬,而是山中有一座寺曰白馬寺,所以這座原本無名之山才得名白馬。
和洛陽那座大名鼎鼎白馬寺相比,這座白馬寺雖然稱不上千年古剎,但在寺廟數以百計的五臺山中,也算是小有名氣,香火旺盛。
而且,這座白馬寺的由來和洛陽白馬寺頗為相似。相傳是在魏晉年間,一位得道高僧以白馬馱著經書云游此至,見此山奇秀,于五臺之間別有一番景致,便決定在此立寺。
據說,此高僧花了十年時間,以一人力,壘石成塔,積木成樓,真的建起了一座寺院。
寺成之日,當第一柱香在寺中燃起,時值六月的山中居然飄下鵝毛大雪。
六月飛雪通常是不祥之兆。不過,對于當地的村民而言,這場大雪卻無異于天降祥瑞。因為,此地已經大旱了半月有余。
就此,方圓十里的山民紛紛慕名而至,進寺上香朝拜。到了寺中才發現,殿中的供案之后空無一物。
問起緣故,那位高僧道:佛本無相,以眾生為相也。若心中有佛,所拜皆為佛,若心中無佛,既使佛祖顯靈,菩薩下凡,也會視而不見。
山民又問起寺院名字,高僧仿佛才想起此事,便道:貧僧以白馬馱經書至此,白馬亦是功德無量,就叫白馬寺吧。
白馬寺就此得名。
此后數百年,白馬寺香火日盛。盡管寺中一直沒有供奉任何佛像,但前來進香的信徒卻越來越多,越來越遠。
原因其實很簡單。據說自有了白馬寺之后,此地數百年來不僅一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且從未遭受過兵燹之禍。
唐朝天寶年間,名將郭子儀受命出雁門關平定安史之亂。當時郭子儀正在守孝期間,只因軍情緊迫,才被朝廷奪情啟用。
據說起兵之前,郭子儀曾到白馬寺中上香求簽,以卜吉兇。寺中方丈卻未給他簽筒,而是給了他一柄八指長的二股檀木金剛杵,而金剛杵通常是獨股、三股或五股,二股的尤其罕見。
此后,郭子儀揮師東進,花了八年時間平定了安史之亂。在唐王朝大廈傾覆之際、危急存亡之時,挽狂瀾于即倒,扶大廈于將傾。
憑借累累功勛,郭子儀官至兵部尚書、太尉兼中書令,受封代國公。更重要的是,郭子儀功高足以震主,卻得以善終。當他病逝后,不僅獲贈太師,謚號“忠武”,還得配饗唐代宗廟廷,陪葬于建陵。
據說晚年時,郭子儀曾回到白馬寺,并歸還了那柄二股金剛杵。
到了宋朝太平興國年間,楊業父子與遼兵在雁門關經年血戰。金沙灘一役,楊家七郎八虎身陷重圍,死傷過半。其中楊五郎為躲避遼兵追殺,誤入五臺山,也正是在白馬寺附近甩掉了尾隨的金兵。
楊五郎本有意在白馬寺落發為僧。不過,一則白馬寺方丈當時就道,他日后必得金身正果,而白馬寺并無供奉之位,留不住他;二則,他多年前與太平興國寺智聰法師就有約在先。所以,楊五郎才最終去了五臺山樓觀谷的太平興國寺,出家為僧。
到了真宗天禧年間,官家曾到雁門關外游獵,不料卻中了遼兵的埋伏。幸虧楊五郎帶著數百僧兵及時趕來救駕,才拼死保著官家殺出重圍。
官家感激不盡,但數次封賞皆被楊五郎以出家人的理由婉拒。直到楊五郎于八十五歲圓寂之后,官家才下詔為其朔了一座鎦金銅像,以示金身再造。
聽茶鋪的掌柜講完這個故事,亥言的第一個疑問就是:既然此處已有白馬寺,且此寺遠近馳名,那山上的那位山大王孟憲,為何還要去往二十里外的翠華寺燒香拜佛?
莫非空見大師與此人之間關系匪淺?
不過,眼下也不是追究其中緣故之時,亥言且暫時將腦中疑問放在一邊。
因為掌柜隨后講的故事是越來越有趣了。
據掌柜所言,這白馬山大王的確姓孟名憲,江湖人稱“黑奉先”。黑,自然是指其膚色,奉先則是三國時第一猛將呂布的字,因這孟憲也善使一條方天畫戟,故而給自己起了這個渾號。
大約是在三年前,孟憲帶著上千人到此,遂倚山立寨,就此扎根。三年時間,方圓十余里內的山村皆被山寨所轄,所擁兵民已近萬數。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河县|
肇庆市|
土默特右旗|
松原市|
邻水|
屯门区|
河南省|
吉木萨尔县|
彭泽县|
锦屏县|
和平区|
德保县|
宝坻区|
安平县|
仙居县|
独山县|
新余市|
中卫市|
内江市|
措勤县|
香港
|
罗田县|
云阳县|
长泰县|
和顺县|
平原县|
绥江县|
界首市|
绥棱县|
达日县|
屏山县|
闽清县|
临海市|
上犹县|
蒲城县|
阜宁县|
丰都县|
大洼县|
宾川县|
巴林左旗|
平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