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弘治對此深惡痛疾。 打個比方,農民收獲了一百斤的糧食,需要給國家繳稅二十斤。 農民把土地投獻出去,就不用給國家繳稅了,給士紳地主交十五斤糧食就行。 國家就收不上這二十斤糧食的稅, 而且農民自賣自身做奴仆,還不用承擔徭役。 這樣國家少收的稅就會轉嫁到好好種地的農民身上,他們承擔了更重的稅和更多的徭役。 好好種地的農民不堪其苦,也只好去參與“投獻”。 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地主士紳越來越富有,朝廷越來越窮。 有人會問,朱元璋制定國家政策的時候,為什么會出這樣的昏招? 其實朱元璋當初制定的政策是好的,只是沒被執行好。 朱元璋規定正一品文官最多擁有1000畝免稅田,這是個人免稅田的最大值。 正一品的官員才1000畝,品級越低的官員依次遞減,全國加一塊兒又能有多少免稅田。 可是所有的官員都會隱瞞自己的實際田畝數,明朝越到后期隱瞞田畝的數量越大。 誰敢清查田畝數就是與全天下的官員士紳為敵, 皇帝都不敢去查。 明朝萬歷年間出了一個猛人,叫張居正,他就敢查。 張居正是一代人杰,官至首輔,權傾天下。 張居正活著的時候,他的清查田畝的政策執行的好好的,死后不久就被開棺戮尸,其家人被流放。 傳聞他的家人被活活餓死了幾十口,尸體被野狗吞食。 朱厚照多希望自己的手下能有張居正這樣的人物,到時候朝堂上那些大臣都得被治理的服服帖帖的。 可惜離張居正出生還有二十年。 弘治不理解為什么太子會問自己知不知道投獻。 朱厚照說出了自己的計劃。 扶植錢進來成為天津最大的地主,把天津的官員都換成心腹之人。 這樣就可以減小朝堂上的阻力,朱厚照便可以在天津任意施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