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是啊,廠長,這才半天功夫,就賣了這么多!要是天天都這樣,我估計廠里的生產(chǎn)速度都跟不上了!”跟他來的的財務說道,她同時也是黃鶴的小姨子,這種關鍵職位,必須是信得過的人。 “我這就打電話回去,讓他們抓緊時間生產(chǎn)!哎,可惜咱們義烏沒有這么好的地方,不然就方便多了!”黃鶴遺憾地嘆道。 溫州和義烏雖然都在浙江省,可畢竟還有近三百公里的距離呢,把貨運過來還是要一些成本的。 至于為什么小商品市場誕生在義烏,而不是溫州、杭州這些小商品生產(chǎn)企業(yè)較多的地方,這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簡單的來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同時發(fā)力,才造就了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傳奇。 天時就是改革開放的政策,上面逐步放寬經(jīng)濟管制,而義烏的計劃經(jīng)濟束縛又相對較小,給小商品市場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最佳時機。 地利則指的是義烏位于浙中盆地,三面環(huán)山,交通條件很差,這看起來似乎很不利于發(fā)展商業(yè),但實際上卻正好因為“山高皇帝遠“,在這個交通通訊環(huán)境極差的年代,上面無暇顧及,這反而給義烏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地利條件。 至于人和則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義烏有雞毛換糖的歷史,有這么一大批熟悉小商品交易的小商販;另一方面則是遇到了謝高華這樣的貴人,他頂著上面的壓力,不怕個人犯錯誤,鼓勵義烏人去做小買賣,上下協(xié)力才有了日后的神話。 而溫州雖然工業(yè)較為發(fā)達,交通也比較便利,但正因為如此,受到上級的關注就越多,還沒有謝高華這樣的領導,小商品市場自然就做不起來。 “你先去昨天的飯店再訂一桌,我去門口轉轉,晚上請人吃飯!”黃鶴把小姨子打發(fā)走,自己就奔著市場出口去了。 出門左拐就進了工商局的辦公室,黃鶴做生意的經(jīng)驗很豐富,他知道今后免不了要和這些人打交道,所以也想和他們拉拉關系、套套近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