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蔡博士說,權傾朝野不是他們身死的關鍵,肆意擺弄皇帝才是他們身死的根由!” “張讓、趙忠、蹇碩等人該殺,可二兄想過沒有,他們都死了后,小妹與陛下又當如何?大兄是竇憲、鄧騭、閻顯、梁冀、竇武呢?還是那篡漢的王莽?” 何苗嚇得面色蒼白,身子一軟就要倒在地上,何氏伸手將他拉住,面上也多了些感慨。 “小妹和辯兒孤兒寡母的,除了大兄、二兄外,小妹還能依靠誰呢?但有些事情卻不是小妹愿意看到的。” 蔡邕性子單純些,偏偏這樣的人能夠感受到他人感受不到的東西,他能感受到董部義從一干將領更愿意爭霸天下,也能感受到董虎又與他人不同,察覺到董虎的態度其實是與大漢朝的未來聯系在一起的,大漢朝若就此轉而開明政治,由此轉而中興,那小子就只會老老實實帶著一幫混蛋鎮守邊疆,可若天下真的亂了…… 或許蔡老頭不愿意看到大漢朝就此成為歷史,也不愿意看到董虎成為一個反賊,自打跑回了雒陽后,有事沒事就跑來皇宮,與小皇帝劉辯講解他編纂的《東觀漢記》史書,何皇后很愿意有這么一個德望頗高的老臣教導兒子,也時常在一旁聽著老人講解“漢朝那些事兒”故事。 太傅袁隗、尚書令盧植都沒有蔡邕入宮勤快,這老兒也不怕他人說什么流言蜚語,幾乎是一日一入宮,最擅長的詞賦、音律、書法什么的一律不講,就與劉辯講解漢朝發生的故事,而且中心思想就是善待功臣什么的,好像很擔心小皇帝要殺董虎,逼得他造反似的。 劉辯年僅十四五,但他是皇帝劉宏的嫡長子,又生長在你死我活的激烈政治爭斗中,按理說他應該極為早熟才是,事實卻與之相反,他的弟弟劉協遠比他成熟的太多,之所以會變成這樣,還是因為環境使然,劉協自幼跟在董太后身邊,而劉辯自幼則是仙人史子眇的道童。 劉辯自幼被史子眇養大,身邊根本沒有什么玩伴,接觸的又是道家“無為”理念,也直接造成了他的單純、膽小性子,當年第一次見到董虎時,喂雞的娃娃就差點哭了出來。 劉辯膽子怯懦了些,董虎卻很滿意,在他看來,天下一旦大亂,勢必造就一個權臣出來,盡管誰也不知道這個權臣最后會不會取而代之,但皇帝會面臨兩種選擇,一個是窮盡所能與權臣扯腿,一個是放手讓權臣盡情施展才能,繼而平定天下。 與權臣扯腿,要么權臣身死,要么權臣一刀砍了皇帝,但不管是哪個結果,帝國都不會再有中興的機會,國運注定到此為止。天下大亂,人心大亂,一旦殺了很有能力的權臣,也絕對不會再有另一個能力權臣向帝國效忠,改朝換代也無可避免。 給予有能力的權臣完全信任,給予權臣毫無保留的支持,雖然最后有一半……甚至更高概率被人取而代之,但也有一定概率因這種完全的信任而感動了他人,繼而赤膽忠心向皇帝效忠,而且即便最后被人取而代之,最終掉了腦袋,史書也會對這段“君臣”功過記下濃重一筆。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很大的原因還是帝國某些政策造成的因果,能為了天下億萬百姓而放棄權利、宗廟社稷,讓天下重回平靜祥和,即便死了,即便被一手扶起的權臣篡位了,也算是為歷代帝王做下的混賬事情畫下一個完美的句號,也當無任何可以遺憾的。 不能容得下權臣,一旦天下大亂,不僅會讓天下遭受更為長久的戰亂,結果也必然被人改朝換代,連一丁點中興機會都無。可若能夠完全信任一個權臣,推心置腹給予毫無保留的支持,即便最后改朝換代了,也注定是歷史上一代賢君,無形中也不知救活了多少流離失所百姓。 兩個選擇,或許最后的結果并無不同,意義上卻有天壤之別。 《三國》已經足夠證明了一件事情,劉協是絕對不能與權臣尿一個壺里的,只要給了劉協一丁點機會,權臣就是個死,但劉辯自幼經歷不同,董虎反而覺得眼淚汪汪的小道童更為可愛些,也愿意與怯怯懦懦的小家伙相善。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