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金錢與戰力-《三國之西涼兵王》
第(3/3)頁
三十稅一的田地稅肯定是要保留的,五至十四歲的口賦是為了供養皇室用度,這個是要取消的,算賦、更賦是“軍費”用度,而他實行的是屯田兵制,并州以及河湟谷地內實施的屯田兵制,實則更像是衛所制,是屯田兵卒有自養田、軍屯田,自養田是為了保證兵卒的妻兒老小的生活用度,軍屯田是為了保證在役兵卒的衣食用度,河湟谷地以及整個并州百姓實則都是衛所軍戶。
而現在,他準備在涼州實施的卻是府兵制,是每五百畝田地供養一名兵卒,雖然也會有一些軍屯田供養出征戰士,但府兵的日常訓練、刀兵衣甲皆出自“五百畝”田地身上,董虎對此并不需要付出多少,除了征募府兵更換成了“戰時征募戰后解散”的募兵時,他才會給與兵響外,包括獎勵府兵卒的賞賜田地,他都不準備給予兵卒。
唐朝府兵的崩潰是因為“六戶”人家失去了土地,養活不起了一個兵卒,是因為唐朝已經沒了土地賞賜給府兵,府兵制才徹底崩潰了。
而董虎現在的做法是結合了漢募兵、唐府兵、明衛所做法。
大漢朝的募兵是戰時征募戰后解散,這種做法有明顯的兩點好處,其一是節省了軍費,不需要常年養活這么多兵卒;其二是避免了將領常年掌兵而控制兵卒。但這么做的弊端也很明顯,就是臨時征募兵卒的戰力參差不齊。
唐朝的府兵是常備民兵,是定期參與訓練的民兵,戰力相對穩定,但因府兵的根基是土地,土地私有化后,無論如何的政策,土地最終都會集中在少數人手里,沒了“土地”后,府兵也就不再存在。
明朝衛所不僅兵卒自養,同時也需要向朝廷繳納不少稅賦,雖然衛所也是常年維持訓練的,至于真實情況是不是在訓練,那是上面監督不利的問題,與衛所“常備訓練”制度沒有關系,但衛所與府兵同樣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衛所的根基同樣是土地,土地流失會直接影響衛所兵卒的戰力。
董虎首先確定了土地的歸屬權,先把所有土地所有權拿在手里,如果保證不了民間百姓的土地所有權,最低限度也要保證軍屯田的所有權。
軍屯田是為了保證在役“正兵”的用度,一千常年打仗的正兵,就要有供應一千人的土地產出,軍屯田與一千兵卒娶了幾個女人、生了幾個娃沒有關系,兵卒的家小是自家田地養活的,軍屯田只養活在役兵卒,這也就保證了兵卒的口糧問題。
其次是減少軍費用度和減少造反危險,大漢朝的戰時征募戰后解散能夠減少大量軍費支出,董虎也準備這么做,打仗時候從軍府臨時征募府兵,戰后解散為民,而且兵卒自備刀槍箭矢,他需要付出的只是軍屯田地的戰時口糧,以及征募后的軍費支出,而戰時征募戰后解散,同樣減少了統兵將領常年掌握兵卒帶來的危險。
最后是保證兵卒的戰力問題,兵卒的精銳程度與常年訓練有關,府兵是準軍事化民兵,為了保證兵卒不會因土地流失問題而影響到兵卒的備戰,與“六戶畜養一卒”的做法不同,董虎的眼睛只盯著問題的根結——土地上,他不管土地會不會流入少數富戶人手里,誰占有“五百畝”田地,誰就負責養活一名兵卒,以此保證兵卒的訓練物資供應,出征所用牛馬,廝殺所用兵器衣甲,都由“五百畝”田地供應,盡可能的保證兵卒常年備戰情況。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平县|
云南省|
贵州省|
宕昌县|
广西|
陆川县|
乌兰察布市|
玉屏|
湖北省|
南涧|
庆阳市|
卢湾区|
阿拉尔市|
舞钢市|
河北省|
黎川县|
井研县|
合川市|
旬邑县|
读书|
徐水县|
清河县|
浮梁县|
衡山县|
安龙县|
孟州市|
岱山县|
于田县|
峨边|
元谋县|
金湖县|
苍南县|
永吉县|
聂荣县|
云南省|
邮箱|
威远县|
大庆市|
游戏|
河池市|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