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吐舊納新-《廚子老譚的北方往事》
第(2/3)頁
得病如墻倒,祛病如抽絲的道理老譚懂,他現在是保持樂觀心態,告訴自己不著急,慢慢調理,估計兩年之后能好。
這期間最好不要發生啥事,別著急上火,一旦著急上火容易讓病情惡化,前功盡棄。
這是他的真實感覺,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午后時分, 來自重慶的七位香客到了。
七位香客四女三男, 平均年齡五十多歲。年齡最大的六十八,是領隊,叫王建國,軍人出身,身材高大,國字臉,面相威嚴,不怒自威,一副首長樣兒。
另兩位男的年齡六十一、二上下,中等身材,看上去是退休干部,叫王勝利和李國華。
四個女的中歲數大的五十八,叫李霞,其余三個叫岳桂梅、李艷景、袁芳。袁芳歲數最小,四十五。
七個人同是糖尿病患者,可以說是病友。都愛旅游,又同是信佛之人,便組織在一起開始游歷隱藏在深山之中古剎廟宇,可謂是逢寺必進,遇廟燒香。一路下來既陶冶了情操,又鍛煉了身體,間接的治了病,同時還禮了佛,可謂是一舉四得。
說實話像他們這樣能四處旅游的香客是有經濟基礎的,普通老百姓比不了。普通百姓得了糖尿病得緊衣縮食,再好的日子也過得緊吧,不可能四處旅游去——不花錢呀。
當晚老譚做了滿滿一桌子菜歡迎新來的朋友,知道他們是重慶人,特意做了四道多辣帶麻的菜。
賈老爺子拿出了松針酒,老譚把靈芝參芪酒也貢獻出來,一起吃了頓豐盛的晚餐。
在飯桌上賈老爺子說了這里的規矩,七個人一聽就明白,并且在來之前也了解了,王建國當場做了人員安排。
王勝利和李國華負責挑水,李霞、杜桂梅做早飯,李艷景和袁芳負責給老譚幫廚,同時和他一起上山撿柴火。
王建國說:“我們走過不少地方,別的地方都是交錢住客房吃客飯,還有時間限制,不能超過五天。那些地方說是在大山里頭,其實都商業化了,喝口水都要錢。
咱們這地方我們是從網上知道的,有個在這待過人把照片發到了網上,詳細介紹了這里的情況,我們是慕名而來,一直想找這樣的地方呢。”
四個女的中歲數大的李霞有些擔心的說:“我們從呼市下的火車,往這來的時候雇的中巴,沒來得及買太多菜,米面也少,也就夠一個星期的-------”
老譚說:“吃的不用擔心,我帶的米面油夠咱們吃一個月的,肉也夠,今天我朋友又送來不少。至于青菜不用擔心,隔三天有專車下山采購,把錢給他們就行。
你們來時應該看著剛進山的那個村子了,菜都是在那買,純綠色,吃著放心。”
第二天早上,老譚引著王勝利和李國華去東溝挑水,賈老爺子引著王建國、李艷景、袁芳上山撿柴,姜老太太領著李霞、岳桂梅做早飯。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昌市|
板桥市|
吉林省|
渭源县|
荔浦县|
响水县|
始兴县|
菏泽市|
汕尾市|
铜梁县|
宜阳县|
桦川县|
天长市|
中方县|
双柏县|
静乐县|
铁岭市|
卓资县|
乐山市|
新兴县|
大名县|
苏尼特左旗|
绩溪县|
遵义县|
郎溪县|
杭锦后旗|
青岛市|
昭通市|
临海市|
娄底市|
资源县|
怀远县|
榆林市|
岳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
广河县|
金堂县|
泽普县|
星子县|
昭平县|
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