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王淑蘭想在北京開二十家阿巧餃子館,這是她的目標。 她這樣計劃的:現在是四家,以后每年開三家,五年就是十九家,然后再開一家大的酒樓。錢不多掙,一家店一年掙二十萬就行,二十家就是四百萬,足了。 當然,一家店一年不止二十萬。 做飯店三年,讓她明白一個道理——錢不是一個人掙的。 按現在的經營模式,一家店一年能掙五十萬,但這五十萬不能全揣自己腰包。揣了沒人說啥,但飯店不一定能開長久;不揣,拿出一部分返給員工,一部分獎勵有功的人,再拿出一部分做發展資金,這才是正道。 她信老譚說的,今后十年,飯店的競爭不再是核心技術和營銷模式的競爭,一定是人的競爭。這現象現在就出現了,很多飯店項目選好了,裝修也裝修完了,有店長有經理,有掌握技術的廚師長,就是招不上員工而遲遲不能開業。 如今的飯店是服務員不叫服務員,叫服務大姐,廚房小弟不叫小弟,叫阿姨。擺在所有餐飲人面前的是同一個問題——人難招。 人不但難招,還難留,尤其像阿巧這樣的中餐館,更難。 如今的餐飲業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店面層出不窮,賣啥的都有。專業店單一品牌店越來越多,也不管掙不掙錢,只要有人設計包裝了就有人干,能淘到第一桶金最好,淘不到也不虧啥——本錢小呀。 這樣的門店拽走一部分人,并且都是年輕的。 還有,燒烤店的異軍突起直接沖擊了傳統餐飲。以前的燒烤店只是烤肉、烤串、小燒烤之類的,如大排檔,喝涼啤酒擼串的地兒。雖烏煙瘴氣,但卻是人間煙火。 現今的燒烤可不敢小視,規模聲勢不亞于夜店,既能擼串喝啤酒,還能唱歌看表演,已經分得了餐飲業的三分天下。 這樣的地方無疑吸引年輕人,包括干活的。 所以說傳統的中餐館招人難,留人更難。 當然,想要留人也容易,高工資高福利,什么待遇都好,沒人愿走,前提是老板得舍得。 誰都見錢眼開,哪有怕錢扎手的,舍得的老板沒幾個,要不說成功的人咋少呢。 沒錢的恨不得一下子發家致富,花兩塊錢買張彩票就中頭獎。有錢的多多益善,恨不得天下錢全是自己的才好。 只有少數人知道錢咋來的,是干啥的,怎么花。人要是把錢賺到了,花明白了,就像把書讀懂了悟透了一樣——知識不是力量,使用知識才是力量。 錢也不這樣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