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老太太說著一把辛酸的淚水從猩紅的眼睛里流出------ 五姐眼里噙滿了淚水,老譚的鼻根兒發酸------ 那些苦難的日子呀—— 老太太從用滿是皺紋的手揩去臉上的淚水,嘆了口氣,隨后換了欣慰的口吻說:“現在日子多好,吃啥有啥,別說月餅了,御宴都有。還是社會好,那時候哪省思有這社會,能吃飽肚子就不錯了。 你看現在這家家的,天天和過年似的,肉都吃膩了,開始吃海鮮了。要我說啥都不如地里的五谷雜糧和園子里的茄子辣椒,一個老百姓,土里刨食的,吃啥海鮮?” 五姐和老譚同時笑了。 老太太很健談,從吃食轉移到健康上來,對兒子說:“在飯店少吃海鮮,少吃肉,酒也少喝。你看看你剛四十一,就高血壓,還沒我體格好呢。 有啥也不如有個好體格,啥是自己的?就體格是自己的,沒病沒災的比啥都好。像我這到歲數的,就得有個好體格,沒啥毛病是你們的福。我要是癱吧到炕上,窩吃窩拉,你們都不省心?!? 五姐對老譚說:“咱媽體格可好了,春天那會兒變天,我都感冒了,打好幾天吊瓶才好。咱媽啥事沒有,還給我做飯呢。一邊做一邊叨咕:就你們這些人還有不感冒的?沒一個體格好的,都不如我這老太太。” 老譚笑,看著母親。 母親又掰了塊月餅放進嘴里,慢慢嚼著。 秋日的陽光溫暖的灑進這個溫馨的農家小院,一種親情的甜蜜和家的幸福蕩漾開來。 人吶,多大有個媽,啥時候都得有個家。 周曉梅和父母、哥哥嫂子、侄子侄女、還有寶貝兒子一起過了八月節,隨后兩天啥也沒干,專門陪兒子。 大半年沒見到兒子,小家伙又長高了,像個小男子漢。 兒子隨她,十分闖蕩,總說大人話,并且懂事,像她小時候。曉梅媽說兒子在幼兒園總得小紅花,并且畫畫好,這要是在城里給報個美術班說不定還出息呢。 周曉梅也想把孩子帶在身邊,可是現實不允許——單身一個人,每天上班有點,下班不知道啥時候,咋帶? 她也想在呼市買個房子,把父母接過去,可兩個老人在農村住慣了,城里不習慣,再說家里還有哥哥嫂子呢,父母也離不開孫子孫女。 孩子在家她是放心的,有父母照顧,還有哥家的兩個孩子做玩伴,生活得挺好。只是農村教育不比城里,作為一個媽媽更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 她打算孩子上小學的時候接到呼市去,在那里上學,到時候雇個保姆。 她把這個想法和父母說了,爸爸沒吱聲,沒吱聲不代表沒有想法。 媽媽說:“雇保姆是行,但最好是找個人,咋說也不能一個人過一輩子。” 媽媽說的也是爸爸的意思,天下父母一樣,不忍心看著兒女一個人過日子,何況還年輕。 這事她不是沒想過,只是沒碰到合適的。 女人頭婚一定是為了愛情,無所顧忌。但二婚未必,尤其是帶著孩子,想得多顧忌也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