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徐達是朱元璋嫡系中的嫡系,是朱元璋最初的班底。 在朱元璋接收郭子興的力量時,徐達起著主要作用。 “時諸將多太祖等夷,莫肯為下”。 徐達、湯和等人“奉約束甚謹”,逐漸確立了朱元璋的領導地位,也使這支隊伍成為了朱元璋的基本力量。 在后來朱元璋推翻元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徐達貢獻大、戰功多。 其率軍“所平大都二,省會三,郡邑數百”,不僅“統百萬大師”,戰必勝,攻必克,而月軍行所至,“間井宴然,民不苦兵”,是華夏少有的良將。 徐達不僅具有“剛毅武勇”的性格,而且更重要的是“尤長于謀略”,善于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言簡慮精”,所以才不僅是名將,還是能將將的統帥。 洪武元年十一月,徐達以正確的判斷,采取了“批亢搗虛”之計,在太原城下,消滅了擴廓帖木兒的精兵數萬人,并將其勢力逐出山西,這表明他不僅深通兵法,在關鍵時刻能扭轉形勢,轉危為安,而且料敵制勝,“與漢唐名將等”。 正因有徐達這樣出類拔萃能擔負柱石之任的統帥,朱元璋才能夠在與群雄勢力的角逐,推翻元朝的斗爭中成為勝利者。 有人說,如果明初最大謀臣是李善長、劉基的話,那么首要武將就當推徐達。 徐達的軍事生涯可分兩部分,前一個時期是元末農民戰爭時期。 從元至正十一年五月農民起義爆發,至元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劉福通被殺,約十二年的時間里,徐達從一個普通的農民軍士卒上升為吳國公朱元璋麾下的著名大將,為開基江南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后一個時期是明朝統一時期,從至正二十三年三月,朱陳兩大集團決戰前夕,至洪武八年八月,北元勢力衰微,除云南等局部地區尚待用兵,大規模統一戰爭已基本結味。 在這十二年的時間里,是徐達作為大將軍,統帥幾十萬大軍,東攻西討,北伐中原,削平割據勢力,推翻元朝,統一全國,作出重大貢獻的時期。 前一段時期,徐達幫助朱元璋從壕州率兵南下。 在定遠以誘降和攻打相結合,先后收編了一些“結寨自保”的武裝力量,包括張家堡“民兵”三千人、橫澗山繆大亨的“義兵”二萬人、馮國用所率領的投靠力量等。 依靠這些兵力,迅速攻占滁陽、和州等地。 在朱元璋渡江攻下太平后,徐達又率兵相繼攻克溧水、溧陽、句容、蕪湖,從南面威脅集慶并斷其肘腋。 攻克集慶后,因金陵險固,古稱“長江天塹”,“龍蟠虎踞”,在徐達的建議下改集慶為“應夭府”。 置“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 從此,徐達更受重任,朱元璋“居守”,“經營四方,命達為大將”。 為鞏固金陵,在以后的三、四年里,徐達領兵向東攻克鎮江、滋州、宜興、江陰等地,控扼大江,阻止了張士誠兵力沿江西上。 又從皖南進兵,攻占婺源、饒州、處州、衡州等地,擋住了陳友諒勢力向皖、浙地區的擴張。 這時朱元璋集團以金陵為主,將蘇、皖、浙、贛等邊區連成一片,東與張士誠集團為鄰,西和陳友涼勢力相接,成為雄據江南的較為強大的勢力。 此后,徐達又參與了與陳友諒的大戰,徐達親自指揮池州大戰,給敵軍以極大的殺偽。 在金陵戰役時,又駐守要地,立功最多,并且復太平、取安慶。 特別是在江州戰役甩,他率兵攻占漢江之沌口,阻遏陳友諒的漢陽戰艦,不僅困住陳友涼,使其不敢離開武昌去援助求救之地,而且極大的便利于攻打江西各地。 三戰三勝之后,徐達因功“特進中書省右丞”。 其后,徐達又受命移師廬州與張士誠部對峙。 在朱元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最驚險的莫過于鄱陽湖大戰。 此次大戰,徐達“身先諸將”,沖鋒陷陣,打“敗其前軍”,給敵人以較大殺傷,使“軍威大振”。 后因防張士誠利用郡陽湖之戰,“乘虛入寇”,命徐達回守建康,以解除后顧之憂,元璋堅信不疑地說:“吾以達留守,緩急可百全也。” 后來又主持了平定張士誠的戰役。 平定江南之后,徐達率軍二十五萬人由淮安出發,進軍山東,勢如破竹,連克沂州、濟寧、濟南等地。 接著,徐達指揮明軍沿黃河西進,攻取河南,迅速攻克永城、歸德、許昌、開封等地。招降駐守洛陽的元梁王阿魯溫,大敗李思齊、張思道。 洪武元年七月,徐達大會諸將于臨清,明軍沿運河北進,連克德州、直沽至河西務,打敗元將俺普達朵兒只進巴所率領的元兵,“元都大震”。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