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更何況,那些所謂的人生污點,究竟是否是事實,還真不一定。 所以說對于吳起的評價,他是極高的。 “只可惜吳起的結局不是太好。” “命運就是如此,也無需釋懷。” “不知道蒼穹之上會給吳起什么樣的獎勵,又能如何讓他度過難關。” ………… 吳起的結局是悲慘的。 可一代亞圣,為何會落得個如此凄慘的下場,還得從吳起的變法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也是華夏歷史上著名的改革時期。 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稱霸諸侯的目的,各國紛紛實行變法。 如子產在鄭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等等。 這些改革家,除子產得意善終外,李悝的身世因不為史籍記載而不詳,商鞅都因改革而下場悲慘。 吳起也不例外。 吳起變法成功了嗎? 吳起變法在春秋后期地主階級取得奪權斗爭勝利的基礎上進行的。 到了戰國時期,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興地主階級在政治和經濟勢力更加壯大,與原來奴隸主貴族頑固勢力的矛盾越來越深。 楚國地廣人眾,能夠調集百萬大軍,在戰國七雄中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由于政治腐敗,經濟落后,國力一直萎靡不振。 楚悼王繼位后,連年遭到魏、趙、韓等國的進攻,不斷喪失失地。 在極其窘迫的形勢下,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禮賄賂秦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和魏、趙、韓講和。 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楚悼王很想有一番作為,但苦于缺乏變法圖強的真正人才和支持者。 恰恰這時吳起來到楚國,吳起為楚悼王分析楚國的弊端說,楚國貧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即大臣的權勢太大,威脅著國君的權力。 受封食祿的貴族太多,影響著國家的財政稅收。 要扭轉這種局面,只有“明法審令”,盡快變法革新。 對吳起分析的種種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觸,于是先任為宛守,防御韓、魏。 一年以后,晉升為今尹,主持變法。 公元前四世紀八十年代吳起變法,是楚國歷史上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對楚國歷史的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 吳起因這場變法而下場凄慘。 但這場變法是否符合楚國歷史發展的一場改革呢? 吳起怎么做的。 一、均爵平祿。 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 吳起認為楚國積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他們對上威逼君主,對下欺凌百姓,導致國貧兵弱。 吳起實行“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減百吏之祿秩“的政策,廢除舊貴族世官特權。 吳起還根據楚國地廣人稀的特點,把舊貴族及所屬遷到人跡罕至的荒涼地區,這一方面打擊了貴族勢力,同時也對楚國邊遠地區的開發起到積極作用。 二、廢除無用、無能的官職,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于強兵,剝奪王室貴族的威權,使他們不能徇私情,因私廢公。 削減無用的開支,以獎勵真正為國出力報效的戰斗之士。 精簡政府機構,重用賢能之士,為了整治官場腐敗,禁止官員之間私下請托,要求官吏做到“使私不害公,饞不蔽忠,言不取茍合,行不取茍合,行義不顧毀譽”。 同時裁汰“無能”,“無用”之官,節約經費“撫養戰斗之士”。 三、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托。 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