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由于朱元璋此人太過特殊,接下來將播放他的番外小視頻。】 不同朝代的帝王看到這里,也沒有退出。 他們到想要看看這位布衣皇帝,是如何一步步崛起,最終成為大明開國皇帝的。 視頻繼續播放: 朱元璋,在家中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又名朱重八。 一個骨瘦如材,身著粗麻布衣的小孩出現在眾人面前。 家中貧窮,住的是茅草屋,睡的是土坯坑。 屋里潮濕悶熱,骯臟無比,臭氣沖天。 由于家窮,書都沒能讀幾天。 整天不是干農活,就是放牛。 小小的年紀穿得破破爛爛,牽著大黃牛,赤腳走在野田中。 肚子餓得難受,只好拿稻草編織的繩子緊緊地勒住肚子,讓自己好受一點。 窮歸窮,卻至少沒有喪失對生活的希望。 但至正四年發生的一切,讓這童真的少年徹底改變。 蝗蟲漫天,瘟疫蔓延,首先遭殃的便是普通百姓。 朱元璋的爹娘,大哥先后離世,只剩下他的二哥。 家中實在太窮,埋葬親人的土地都沒有,最后還是用破舊的衣物包裹親人的遺體,就這樣簡單安葬。 為了活命,不得不到處流亡。 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行童。 朱元璋在寺里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 時不時還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 不久,當地鬧饑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發和尚們云游化緣。 這樣,年僅十七歲的朱元璋只好離開寺院托缽流浪。 朱元璋了無依靠,只有一個碗,邊流亡邊乞討,幾年來輾轉多地,于至正八年回到皇覺寺。 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 這段流亡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的時期。 也是同時,朱元璋的心中,一顆為了解救天下蒼生的種子悄然萌芽。 天災無情,蒙元統治下的昏庸,天下大亂,各地揭竿而起,朱元璋也投奔了起義軍。 朱元璋入伍后,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起義軍頭領的賞識,于是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 朱元璋精明能干,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不畏艱險。 不久,他的名聲在起義軍中傳播開來。 不僅如此,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它的起義軍還受到了百姓的擁護。 而后征討江南,于陳友涼大戰,以二十萬大軍戰勝六十五萬大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跡,并留下了殺氣極重的詩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