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其實對于淮陽王府的侍臣和家眷來說,皇上并沒有對他們從輕發落。 原本上官靜還以為家眷能免了殺頭改施流刑是好事呢,至少能保住命。后來她才知道,她還真是個無知的現代人。 大周朝慣常的流刑地點就那么幾個,苦寒的北疆,遍布瘴氣的容州,以及西陲靠近蠻人部落的安息州,全都是距離京城三千里左右的荒涼邊陲。 后來經過馮老頭的科普,上官靜才知道,所謂流刑,是如何折磨犯人的。 一般來說,像是淮陽王府家眷這種大案的人犯,都會由京中差役直接押解往流放地點,途中不會與地方差役交接。他們每日的行程是有規定的,無論多遠的距離,兩個月必須走到。差役可以騎馬,但是人犯必須帶著枷,靠著兩條腿走。 北疆距離京城三千里,因此徐側妃、林側妃以及淮陽王那些未成年的兒子們,須得帶著枷鎖一日步行五十里以上,因此經常有犯人會禁不起路上的折磨死在半路。 人在半路死了是沒關系的,因為這是常事,一紙證明就可以讓押解差役免責。但若是走得慢了,這人不能按時到流放地點,押解差役會受到極大牽連,所以若是這些被押解的人犯速度不夠快,差役們會使出各種手段,腳踢、鞭打,棍棒抽打,甚至將人吊在馬后拖著走,都有可能。 “可以賄賂嗎?”上官靜有些好奇地向馮老頭打聽:“比如若是林太尉給押解差役一大筆錢,會不會林側妃和他兒子的待遇能好點?她兒子今年才六歲,這么一路折磨過去,絕對活不了。” “一般罪犯還有可能行賄。”馮老頭嘆著氣搖搖頭:“但是那是謀逆罪人淮陽王的家眷,誰敢。” 原來如此!還不如殺頭呢!上官靜微微嘆了口氣。 果然消息皇上下旨后的第二日,十殿獄就傳出了消息,林側妃絕望地用腰帶勒死了只有六歲的兒子,又上吊自盡了。而早已因為絕食奄奄一息的徐側妃,也在押解上路的第二日就斷了氣。 對于以前是淮陽王寵妃的徐氏和林氏來說,這是極其慘烈的結局。但上官靜其實不清楚,她們的娘家人,是否會因此傷心,亦或者會因為她們的死而偷偷松一口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