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些人就只能在村子里到處游蕩,爬墻扒灰。沒有個居家過日子的模樣。 有恒產者有恒心,不僅僅指土地,還指家業、妻小。這些人沒有家眷,就導致沒有勤勤懇懇耕種勞作的動力。每天能混一日是一日。 通婚主體的另一部分,胡族女子,聽名字就知道他們都處于緣邊一帶。情理之中,就不存在那種身處諸夏腹地的胡虜部落。 尤其孟朝武德昌盛,耗時多年已經逐一將境內的夷狄都肅清出塞外,這局面完全不同于魏晉同期:“關中之民,百余萬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 針對這兩個情況,賈詡便提出意見,征發中原強宗子弟,前往緣邊諸郡。入仕次敘,有所恩厚。 即給予他們出仕方面的特殊照顧,一如六郡良家子。 會給這些家中庶子、強宗子弟一定的軍籍數量,在緣邊增設數萬府兵的名額。 孟朝在內地的軍民比例已經高達十四戶出一兵,往后這比例還會繼續降低。但若這些人愿意前往緣邊諸鎮,那么他們中間的軍民比例可以升到七戶出一兵。許多本來無緣從軍的百姓,就多了一份獲取軍籍的概率。 此外這些人為國戍邊,若參與科舉,成績也會提升一級。本來綜合評定為甲下,因為身份就會提高到甲中。 僅這兩點,就會有大量身強力壯、心懷抱負的熱血青壯,主動要求前往緣邊諸郡。 賈詡務實的地方也就在這里有所體現。 雖然是國家吸引這些人前往邊塞戍邊,但也不要指望國家給所有人發老婆。 緣邊那么多胡人部落,不論是娶、是買,哪怕是去把胡姬敲暈了扛回家,怎么不是解決的方法? 能搶到胡姬回來,國家會給安家費用,給官婚賞賜。一如當初關中百姓娶羌人女子者,賜錢一萬。 搶不到,這真的不能怪國家政策不給力了。國家給了其最輕松的環境,最容易成功的條件,只要努力就能享受到超級帝國帶給子民的各項專屬福利。獲得美滿而又寧靜輕松的生活。 但這些人依舊選擇躺平,國家也沒法一味的去求著供養這些大爺。 最后,賈詡對自己的政策總結評價:“華族蒙榮,懷德安土。” 讓官府引導緣邊諸郡的風氣導向,讓胡姬以嫁給諸夏貴胄為榮,以學習禮教,安居樂業為榮。 若這是這項政策能夠推進成功,不用二十年,緣邊各地就會有大量胡人女子為諸夏青壯生下大量子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