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歡呼的人群多是將門后代。 這些人自幼習文尚武,可不是完全的莽夫。這些年輕人才是最追捧這種新思潮的群體。而王粲所言也最符合他們的利益。 國內承平,想要建功立業,拜將封侯,這些年輕一代必須去開拓遠方。 如果國內定下軍隊忍耐,全心全意搞建設的思潮,那么這些將門后代就只能在軍中混吃等死,消磨時間了。 這是每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將門青年都不愿接受的。 趙虞笑著對蔡琰說道:“蔡貴人生性冷清,淡若幽蘭,未曾想令尊這高徒竟然如此犀利暴烈。” 與趙虞不同,張瑞卻十分欣賞王粲的這番言論,甚至不吝給予了其一番掌聲。 這番高談闊論,著實配得上眾人熱切期望來這里認真聆聽。 尤其對張瑞而言,后世的許多思想都被儒家修訂過了,往日里印象都是絕不輕起戰端,異國不來進犯,自己絕不主動尋釁。 直到孟朝這場思潮碰撞,對其他人效果如何還不得而至,但絕對重塑了張瑞的三觀,使之更符合這個時代。 比如那句:“非利不動,非得不用”,此前張瑞真的從來沒有往這面細想過。 假如一場戰爭,能夠使國家獲取利益,助國家完成財富積累,推動文明發展。 那為什么不打? 為什么要拘泥于迂腐的仁義道德? 難道就因為對方沒有來攻打自己? 那異位思考,雙方實力對調,對方強大而孟朝弱小,對方會放過孟朝嗎? 這是個很顯然的問題,肯定不會啊。 可為什么對方來進攻中原就合情合理?中原主動進攻對方,就感覺背負了沉重的思想負擔,要被無數人指指點點? 張瑞覺得是之前被儒家束縛的實在太慘。 這次的思潮碰撞,結果如何暫且不提,至少王粲的理論,能夠起到振聾發聵的效果,解放許多將門子弟的思想束縛。進一步清除儒家思想余毒。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