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易水河,或許是因為那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原因,這條河流總讓人心懷悲愴,帶來傷感。 在建康三年,這條河流再次吸引了舉國天下所有世家豪強的關注。 為什么百姓曾經謠傳,這里變成了一條血河。又為什么,所有百姓又眾口鑠金的矢口否認,眼神驚恐閃躲? 尤其朝廷還封鎖了幽州對外的一切聯系,這一切導致一種莫名的恐懼,籠罩在無數關東豪強的頭上。 那些有陰謀規劃,意圖不軌的豪強,更加惴惴不安。 朝廷究竟打算如何應對幽州豪強叛亂?是招撫安置,還是強勢平叛?這關乎所有人選擇應對朝廷的態度。 孟承秦漢遺風,世道百態,大抵相同。 如今孟朝經歷的一切,歷史上都有跡可循。 清查戶籍,度田核檢,在大漢光武皇帝登基時,也曾經頒布政令:“皇帝以天下墾田多不以實自占,又戶口、年紀互有增減,乃詔下州郡檢核?!? 當初光武皇帝的政令可是比孟朝皇帝嚴酷太多,僅第一次度田就殺了三公之一的大司徒和河南尹、守、相等十幾位兩千石高官。在之后更是不時有地方官員因為度田不實被殺。 殺的皇帝自己感慨:“我甚恨之前殺守、相太多?!? 因為光武帝清查田籍、戶籍,深深損害地方利益,所以天下郡國群盜處處并起,郡縣追討,到則解散,去復屯結,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無奈漢朝皇帝不得不妥協,一邊分化拉攏豪杰,一邊誅除豪強首領,將其遷到京城周圍,重新授田。 若孟朝皇帝也被迫向幽州豪強妥協,那青州、冀州、徐州等地的豪強就可以有樣學樣,反抗一回,迫使孟朝皇帝的限婢令虎頭蛇尾,難以落實。 清河崔氏,為冀州頂級豪族,尤其關切朝廷對叛亂的態度。 崔氏雖然有崔琰出仕于朝廷,但崔琰的官職僅止步于河東太守。想要了解朝廷頂級軍政部署,顯然是癡心妄想。 于是崔氏不得不派出族人親自前往易水河畔,去查看一下幽州究竟在發生些什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