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說完關乎民生最重要的衣與食,蘇則繼續說道:“能解百姓衣食之憂,絲綢之路便已算是功莫大焉。” “住之一事,不應寄希望于流動商旅。倒是行之一事,某有一提議。” “哦?但講無妨。” “關乎出行,君侯可曾想過為何絲綢之路多胡商?” 張瑞思考了一下,問道:“莫不是因為我諸夏安土重遷,重農抑商?” 蘇則緩緩搖頭,說道:“若是在其他州郡,確實有此原因。但在關西,四民平等,農夫并不比工匠與商人高貴。關西工商興盛,然遠出西域者仍然寥寥無幾。” “某以為這其中重要原因在于,我諸夏豪族很難供養數百上千馱馬與駱駝。而胡虜多戈壁原野,不宜耕種,故牲畜極多。似鮮卑者,一次互市便有三千騎驅牛馬七萬余頭赴市。故胡虜部落中通常能湊齊數百駱駝及馱馬走過絲綢之路。” 這當中顯然有個機遇成本的問題。諸夏內部高度繁榮,豪族們通過手工作坊及農田產出就能賺的盆滿缽滿。無需投入重資畜養上千馱馬、駱駝前往西域博取財富。 只有那些真正的大族,底蘊充沛,完全不在意成本,只為更高利益,才能輕松組建大型商隊。 而且在諸夏內部,哪個豪強養了上千匹馬,不論他意圖究竟是什么,都很容易被官府所關注。上千匹馬,以及騎馬的傭人、伙計,這能很輕松的就拉出一支千人的騎兵部隊。 或許張瑞有自信,不在意這戰力孱弱的千騎。但對其他諸侯而言,這一千騎就能改變一場戰爭的結果了。哪會允許其掌握在一個豪強商人手中,要么殺了商人吞并其資。要么豪強率這支部曲為諸侯征戰。 張瑞認真思考著蘇則所言,西域胡虜有動力也有實力往返于絲綢之路,這是一件好事。越繁茂的商路,諸夏受益越大。只是馬車不能只有一個轱轆轉,得想辦法增加諸夏商隊得數量,共同造就絲綢之路的繁盛。 對此,蘇則建議道:“某以為行之一事,可由官府出資補貼。所謂行之一事,無非多有牲畜。胡虜販賣駿馬、駱駝、驢一類牲畜至我中原,可退其輸估、關稅。” 輸估是官市商稅得一種,凡買賣奴婢、牛馬、田宅,有文券的大買賣每一萬錢要抽稅四百,賣方出三百,買方出一百,叫做輸估。 蘇則所提議的內容,就是對牛、馬、駱駝等進行退稅補貼。使西域的牲畜大量販賣進中原,從而提升中原的交通便利性,方便百姓、商人出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