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張瑞希望絲綢之路變成一條臍帶,能源源不斷的壯大中原實力。而不是變成一條黃金之路,堆砌大量財富到關中。 蘇則說道:“太尉,其實絲綢之路當前情況,收益最大的便是官府。只要絲綢之路一日不斷絕,官府稅賦便源源不斷。有穩定稅賦,便能征募足夠軍隊,維持長治久安。” 張瑞詫異的忘了一眼蘇則。這話幾乎就等于直說,絲綢之路有利于維持皇室的統治了。當然這個皇室是張瑞后人,而不是劉氏后人。 明朝皇室失去天下的慘痛教訓,讓張瑞一直以來都無比重視稅賦。這個道理非常淺顯,也非常通俗實用。有錢,就有軍隊,有戰斗力,能鎮壓一切叛亂。若大明財政充裕,輕松組建三十萬大軍。邊軍也不至于一直顧此失彼。在平叛與守衛遼東之間來回奔波。 而絲綢之路,就能為長安帶來源源不斷的稅賦。這對于未來的張氏皇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張瑞鄭重的說道:“孤曾聞,四海窮困,天祿乃終。若不能造福于天下萬民,即便府庫充裕,亦終有一日會精疲力竭于叛亂此起彼伏。” 聞言,蘇則深深躬身,說道:“太尉仁厚,實乃關西臣民之福。” “孤欲使絲綢之路更多造福于平民百姓,汝可有提議?” 這次蘇則認真思考了許久,才緩緩回道:“百姓所需者衣、食、住、行。某以為可以從此四方面著手。” “哦?與孤詳細說說。” “首先衣者,百姓所需之首。絲綢之路顧名思義,以商隊往返販賣絲綢而得名。既然絲綢可以販賣,其他布匹亦無不可。某以為可規定胡商往中原販賣麻布、毛呢、毛毯、布帛一類物資。以我中原少量貴重之絲綢,換取大量低廉之布帛。最終使布帛價格更加便宜,百姓買得起更多衣服。” 這顯然是工業強國對財富的收割。用高附加值的商品,換取更多價格低廉的商品,從而使諸夏民間衣裳價格逐漸下降,增強開元通寶的購買能力。同樣一百文錢,將來能買到更多的布料。 “汝欲如何行之,使域外胡商大量販賣布帛進入中原?欲免稅?亦或欲財政補貼?”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