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便說道:“涼州地廣人稀,無需恪守均田之法。百姓可盡全力開墾荒田,只需能種滿三年,土地便歸其所有。” “對豪強田地則課以重稅。田畝超過三百畝者,每百畝稅率增加一成。至七成乃止。” 之所以選擇七成這個稅率,是因為曹魏實踐過,畝收八成,百姓還能活下去。 張瑞本意不是逼的百姓民不聊生,而是為了抑制兼并。 加稅的起征點也是超過三百畝之后的田地,這給良家子以及普通退役府兵留下了極大的緩沖余地。 三河騎兵多出身于良家子家庭,世代且耕且戰,也有幾百畝良田。 按漢室闕名三十稅一,實則十稅五而言。 即便加稅之后,在右將軍府的稅率也要七百畝以上的良田才能超過漢室的稅率。 但近千畝的良田,顯然逾越了良家子的階層,被官府限制亦屬于正常。 這項政令在涼州以外的郡縣并不起多大影響,平均授田使豪強們手中良田沒有百姓租耕,各大豪族就已經開始紛紛轉型,放棄土地兼并,投重資于手工生產。 亂世過后往往大治,就是因為大量百姓死去,再度太平后,百姓有田可種,無需再作為隱戶托庇于豪強。 張瑞不靠譜的猜測,說不定亂世過后,官府能順利征稅的百姓人數,要比亂世之前還要多。 至少在右將軍府治下,情況如張瑞所猜測。 漢靈帝時期,漢室在關西能夠征稅的百姓絕對沒有六百萬人。在漢室自己統計的戶籍中,并州總人口只有幾十萬,涼州一個郡人口只有幾千戶。 但在右將軍府不以人頭稅為征收重點后,并州人口上百萬。即便減去安置的難民和胡虜,并州的人口也在亂世中實現了逆勢增長。 這顯然是因為豪族隱戶減少所造成的結果。 談完治下百姓跟豪強,所有人便將目光關注到了胡虜身上。 審配說道:“各郡太守皆已召集胡虜部落酋長,令彼輩于部族中推行移風易俗。但胡虜安置卻并非如此簡單,稅賦、教化、禮儀等各個方面皆需謹慎考量,需審慎制定政策。” 第(2/3)頁